前言: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各国竞相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电影院、剧场、体育馆、展览馆、空港航站楼、高层建筑内的中庭等的建筑内的建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建筑的功能,创造优质的环境,暖通空调技术必须也要不断的进步。传统的大空间建筑体型结构、功能变化较少,工程上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代的大空间建筑造型奇特,尺寸庞大,依靠传统的经验难以满足各方面的要求,需要借助计算机的模拟来进行设计预测。下面对大空间建筑的空调设计做一简要概述。
(2)大空间的外墙面积与地板面积之比大(图1)。这形成了外界界面对室内空间的自然对流影响很大,冬季易在四周造成下降气流。
(3)居留区人均占有空间体积大(图1)。从卫生角度看是良好的,可采用较小的换气次数。
二、负荷特性各种大空间建筑的符合因素所占的比例并不一样。图2表示了它们之间的差别。
三、空调风量和换气次数空调风量的确定因素可按:1.冷热负荷的处理要求;2.室内清洁度的保持;3.换气次数的确保;4.满足法规的要求。1、2、3三者是通过常规计算可确定,但3项有时缺少实践的经验作依据。对于常规的电影院、会堂,人均容积比较一致。通过室内负荷计算及送风温差所得的人均风量是相似的,相应的换气次数一般在4~6次/之间,但对于体型复杂、空间大小不规则、居留密度偏高的场合,这些指标不一定能套用。例如对于体育建筑的情况,其换气次数最大为4.5次/,最小为1.2次/。这是由于:1.这类建筑体积庞大,赛场内人数少;2.设计对负荷的处理和计算考虑不同,因而有计算确定的换气次数有较大的区别。但只要采取有效的气流组织,即使换气次数小,亦能满足空调的要求。
四、空调方式、气流组织及有关问题1.空调方式和气流组织对室内环境和负荷的影响。
空调采用不同的空调形式或气流组织对室内温度的垂直方向的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如图3所示)。另外,空调送回风方式对负荷率也有很大的影响(如图4所示,宫川保之的研究),因此在设计中气流组织与负荷计算是相互联系的。
对于一般的电影院、会场等的空调和气流组织,由于高度有限,一般都采用全面空调方式,辅以比较常规的气流组织形式。但高大空间室内温度分层现象非常严重。实践证明,可以在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分层空调方式来实现。对居留区(工作区)空调的基本原则是:(1)供冷时,冷风只送到工作区。此外利用室外空气或回风以分隔形成上部非空调房间,或用于满足消防排烟之需。(2)在供暖时,送风温差宜小,且应送到工作区。有条件时与辐射供暖结合。采取这些措施后,空调负荷可减少30%~40%。采用诱导方式(诱导封口的诱导比和为4~5倍),从而可使上下温度分布均匀。对大空间空调来说,最重要的是气流的控制。
不同性质的公共建筑和人员停留情况,整体考虑的送风方式有下面的原则:对长时间停留且对舒适要求高的场合,如剧场观众厅、宗教教堂、大教室等无论规模大小都适宜采用顶棚喷口;对长时间停留但对舒适要求不太高的场合,如体育馆、室内棒球场、大工场,适宜采用顶棚喷口和横向喷口;对短时间停留的场合,如空港大厅、门厅等,则不适宜采用顶棚散流器和向上送风的方式。
(1)剧场、音乐厅、会场1.总体来讲,均采用低速风道全空气方式。为调节负荷,也有采用变风量调节方式的。从室内空气分布来看,有稀释型和置换型。传统的上送下回方式属稀释型,均匀的下送上回方式属置换型。负荷强度大者建议采用置换方式。2.气流组织形式:上送下回,侧送下回,后部喷口送风,下送上回。以上发生均用采用,一般是几种方式综合应用。3.用合理的系统分区来保证场内温度分布的均匀性。一般观众厅根据平面和垂直方向可分为3~5个区。根据厅内存在温度梯度的特性,采用多台AHU或在系统支路上设调温装置,以控制送风装置。4.合理设计舞台空调系统。可在舞台两侧天桥下安装送风管,向下、向侧台送风。可在前天桥下设送风管,向下送风,直达表演区,或采用球形旋转风口从舞台两侧向中央送风。也可沿幕间设扁高型风管向下送风。另外,舞台必须设立独立的送回风系统,以便调节压力。
(2)体育比赛管及多功能大厅1.满足居留区域空调:可采用侧送射流覆盖观众席,相当于局部空调的坐席空调在大型体育馆中也用应用。从节能出发,对于超大型比赛场地,在赛场内不一定设空调系统。对于比赛场地有严格要求的,可利用赛场周边的看台向场内送风。2.气流组织手法:变更送风方向,以满足所需的射流轨迹,适应冬季和夏季的不同要求。变更送风口的数量和位置,以控制相应的空调区域。3.利用可感气流。从节能和热舒适两者矛盾的统一出发,大型的体育场内可利用加强场内气流速度来满足舒适性的要求,这时夏季可适当提高室内的温度。3.高速喷流系统。为防止在大空间形成严重的温度梯度。造成热空气在上部的滞留,近几年来多功能大厅、体育馆采用系统的或单体式诱导喷口特别广泛。
(3)中庭1.封闭式中庭:中庭内的温度波动较小,一般能处于舒适温度区,即处于零耗能带。可只考虑排风(夏季)和地面辐射采暖(冬季),不一定设空调系统。也可在中庭的下部根据实际的负荷设置空调送风系统,用水平送风来隔断上下层空调。2.开启式中庭:通常在低层部位用空调送风直接控制,也有在活动中心直接设置与建筑相协调的空调送风装置和在各层中庭界面上设送风口的。由于中庭的体型各不相同,所处地点和气候不同,功能亦有区别,在设计时,应事先进行模型实验和计算机模拟计算。
关于膜构造体育建筑、游泳比赛馆、人工冰场、空港旅客大厅的空调因其特殊性,有专门的文献介绍,这里由于篇幅的限制就不一一阐述了。
五、大空间建筑的空调冷热源常规的冷热源,电力型或热力型(如燃气)的压缩式制冷机(或热泵)、吸收式制冷机、直燃式冷热水机组均可用于大空间建筑。从供冷供热的角度出发应该考虑:当所在地区已有足够规模的区域供冷供热设施时,可利用其装置提供冷热量;在供冷供热的基本方式上应尽可能采用热泵和蓄冷蓄热技术;在有些场合燃气机热泵也是十分合理的能源方式。此外能源的复合化—复合能源的应用也是值得注意的倾向。使用两种能源,如电力和燃气(或油),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实现城市供能中电力与燃气峰谷之间的平衡,而且在能源价格可选择的场合下,对运行费用可以有调剂作用。
六、大空间建筑节能80年代的大空间建筑在节能问题上只要着眼于节约能源和对舒适性方面的关心。进入90年代以后,除了以上的考虑外,更加关注空调建筑物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应充分利用自然能(太阳、风、雨、土等),以便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和资源,并减低对环境的负荷。
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利用能源的手段对大空间建筑物仍然是适用的。在空调方面减少设计负荷(建筑设计上配合),采用居留区空调,合理确定送风量和新风量,减低空气和水的输送能耗、利用新风供冷、合理的能源组合、选用高效率的制冷设备和空气末端装置、蓄冷和低位热源的利用等,都是重要的节能措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下面的方法可以采用:
(1)建筑采用覆土埋入式将体育馆做成下沉式,即半地下化,周围覆以土层,在隔声、保温、提高建筑物稳定性方面十分有利。
(2)利用自然通风对于没有环境噪声干扰的大空间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环境和节约能量消耗是最为合理的。现今屋顶可开闭式大型体育馆彻底实现了这一要求。
(3)土壤热的利用体育馆占地面积大,利用其地下的土壤作为蓄热材料蓄热十分有利。例如在进厅地面下埋设盘管,利用夜间由廉价电力制冷(热)水,由盘管将热量蓄在土层,白天取出供空调用,同时由于地下蓄热,使地板起辐射供冷(热)的作用。此外,为了减低新风负荷,将新风流经专用的配管沟道进行预冷或预热,间接利用了土壤的热量(土壤与空气换热)。
1.大空间建筑风量庞大,从平面上看,应根据方位、面积,分区组织空调系统,一般中大型体育馆均作分区。
2.在以上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温度均匀性的要求,多功能使用的可能性,工作时间的差别予以划分系统。
3.新风与排风之间设全热换热器回收能量:这是减少冷热装置负荷的重要措施,既减小装置容量,节约初投资,有可降低运行费用。
5.对于干热地区,根据气象条件的分析,有些大空间建筑可采用经直接蒸发或间接蒸发冷却器的全新风空气处理系统。
1.新风用深井水冷却后再与回风混合,有很好的经济性,与空气处理后的井水用作制冷机冷凝器的冷却水,可以改善制冷机的工况,当井水应用受限制时,不可行。
2.根据影剧院潜热负荷大、新风比大、空调制冷除湿负荷大的特点,美国有些地区采用对新风预除湿处理,然后混合回风再经空气冷却处理。
结束语: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除物质生活之外,对精神、文化、体育方面的情趣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此人们期盼着有更多的功能合理的质量上乘的环境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的建设。对于这些空间的环境设备也要求在健康、舒适、能源有效利用和地球环境保护方面有新的创造。同时作为大空间建筑的功能各国都在朝功能综合化发展,以期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亦有利于该类型建筑的经营,即在经济上得以支撑。因此暖通空调设备如何适应这种需要(对多功能的灵活运行)也是现代大空间建筑设计、运行和管理等方面值得强调的问题。
建筑空间是人们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主要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主要包括了墙、地面、屋顶、门窗等围城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中的树木、山峦、水面、街道、广场等形式建筑的外部空间。不同的建筑思想会产生不同的建筑空间格局,使得建筑单体与单体之间,单体与城市之间形成空间的连续性。影响空间连续性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建筑单体与城市整体布局,我们称之为“城市建筑空间”;另一个方面是建筑本身的文化体现以及建筑所处的整体文化环境,我们称之为文化建筑空间。下面我们就以上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建筑设计注重实体、空间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与城市设计不谋而合,因此,两者在城市设计中呈连续性的关系。建筑从其本身来讲是一个有机的体块,它是城市空间组成的一部分,建筑单体的表皮和外壳可以称之为城市空间的内壁。在城市中,无论是商业建筑、住宅建筑、行政建筑等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都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它们具有形态上的连续性,建筑的实体与空间则是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是空的,但要想使物体与物体之间产生连续性,就要利用物体与物体的外在特征产生连贯性,进而使得空间具有连续性。建筑单体之间的连续性决定了城市整体给人的视觉感觉。
建筑即是实体又是空间,而在空间与实体当中,空间是最具有价值的,它不仅蕴含着环境、文化、社会习惯等因素,空间的大小、形状和方向还可以进一步的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大而辽阔的空间可以使得人们心情愉悦,可以促使人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相对较小的较为狭窄的空间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消极的,倦怠的心理,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有甚者会因此而患病。生活在现代的大多是,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建筑空间设计对整个城市的整体效果以及人们的生活影响是深远的,是巨大的。纵观全世界的城市建筑,建筑空间的形式与建筑的不同功能有着莫大的关系。如商业区、政府行政部门、文化教育机构等,这些建筑由于其使用功能不同,空间的设计手法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城市建筑空间的设计主要基于建筑的使用功能,现阶段建筑的使用主要分为居住空间、活动空间以及娱乐空间,因此,我们在今后的设计中对于建筑空间的设计要以此为基础,综合人们的生活习惯、建筑周边环境以及城市整体环境等因素,为人们的生活创造更加人性化的生活空间。
建筑空间的连续性是城市设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如果在设计中可以将建筑空间组成一个井然有序的路径,那么,这种路径便可以使得人们从心理上得到持续的和谐感,达到了这样的效果才可以说完成了城市设计的一部分,因为城市空间设计除了建筑空间外还有诸多空间因素存在,将这些空间因素全部结合在一起才能算真正的获得了成功。
现在城市内有很多诸如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天文馆、文化宫、少年宫等文化教育性建筑bck体育官网手机版,由于各自的使用功能不同,建筑空间的设计也是不同的。我们就以大家所熟知的博物馆为例。博物馆建筑在欧美很多城市中建造的数量很多,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CPM、CTM、SM模式,每种模式的选址都与城市整体空间有直接关系。
CPM模式是城市核心地段、中央广场公园、博物馆的简称,博物馆建筑与城市中央的大面积绿地、公共广场、公共公园形成城市的核心文化、休闲区,从而体现博物馆建筑的重要性。这种布局在古希腊的雅典卫城以及现在的美国纽约、费城、华盛顿等城市均有体现。
CTM模式是指将博物馆建筑的基址选在交通便利的位置,也就是与城市道路相邻,以此保证便捷的交通,增加博物馆参观的人数。这种博物馆建筑在城市空间中选址,使得博物馆建筑融入繁华的城市交通中,形象更加的亲民。
SM模式是一种位于城区之外的,或者偏僻地区的博物馆建筑,为特殊基址、博物馆的简称,也就是特殊地段的博物馆建筑。这种博物馆一般要求比较特殊,通常选址在古遗迹或名人故居,建筑空间及环境的设置更加困难,不仅要考虑新旧建筑的完好结合,还要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城市人的一切生产、生活、娱乐和消费都离不开建筑。因此,说建筑是城市物质因素的组成部分,不如说建筑是决定城市文化色彩的束身衣。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现代都市的特色,我们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组织、科学搭配各种功能空间,充分考虑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精心的设计出以人为本的建筑,为人们创造更好的、更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空间。
[1]曹灿景.行为心理与建筑空间设计[J].科技信息.2009(102).
早期的高层建筑多直接面对街道, 从街道进入门厅, 再由门厅进入电梯厅, 乘坐电梯至各楼层。这种空间组织不能形成公共活动空间, 还常出现人流拥挤的现象。20 世纪70 年代以后高层建筑的设计
开始重视底部空间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随着多种商务功能的渗入, 许多高层建筑都以扩大底部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入口广场和将底部架空把城市空间引入建筑内部的设计方法, 来处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过渡关系。现在的高层建筑为了解决人流集散和城市交通与建筑内部交通相衔接的问题, 常常采用多个出入口和立体化组织交通流线的方法。通过首层、底下层和地上层的架空廊道与不同层面的城市交通网络相连接, 以达到通畅便捷和步行、车行的互不干扰。总之, 当今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设计依从单纯考虑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发展到进行整体的城市空间设计, 其交通组织和公共活动领域的创造也日趋立体化、开放化。
处于商业的需要, 波特曼在20 世纪70 年代设计建造的几座高层旅馆建筑中加入了十分华丽、气氛热闹的大中庭。它起着统和空间流线的作用, 又是人们休闲交往的场所, 深受喜爱。20 世纪80 年代后, 中庭空间开始应用于高层办公建筑。提供自然化的休息空间和改善封闭的室内环境, 成为高层办公楼设计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于是, 在高层办公建筑中插入一个或在不同区域插入数个封闭或开敞的中庭的设计手法开始出现。中庭空间的介入还使得楼层间的自然通风换气成为可能。大楼内的办公室都有可以开启的窗户, 气流从窗户及空中庭园进入, 在中庭形成对流自然通风, 明显地减轻了环境负荷。
高层建筑有一个垂直交通和管道设备集中在一起的、在结构体系中又起着重要作用的“核”。进入本世纪, 随着高层建筑建设的发展、高度的增加和建筑的进步, 在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 逐渐演化出了中央核心筒式的“内核”空间构成模式, 这是各专业共同探索优化设计的结果。这种“内核”空间构成模式,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 以其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和造价相对低廉的优势, 很快便成为高层建筑中最为流行的空间布局形式。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随着智能化建筑的普及和电信设施的不断增加, 导致了在高层建筑中大量应用计算机和电信通讯设备, 甚至许多建筑在峻工以后, 仍然频繁地改造布线系统和增添新设备。智能化办公楼中的光缆与电脑网络管道井、配线箱以及中继装置等, 每层都必须设置3 处以上才算合理。这样, 建筑上为了满足机电设备经常变动的需要, 便开始将“核”分散化, 分置多处设备用房核管道井, 以便与局部更改。此外, 在建筑规模较小的高层建筑中, 近年来还出现一种核与主要使用空间分离化的现象, 垂直交通、服务性用房和设备关井均分别独立, 与建筑主体分开。
(1) 活动型: 一般位于市中心的办公楼外部空间人, 规模稍大, 能容纳很多人进行演出、展览等活动。
(2) 休息型: 高层综合楼或高层住宅群的外部空间似休息型的广场。他或有良好景观或在周围有商店, 吸引人们的逗留休息。(3) 穿越型: 城市干道边的高层建筑或人流集中的体育文化中心旁的高层建筑常有穿越型的外部空间。有的是过街楼, 有的是步行通道, 方便市民穿越通过。
前庭: 位于高层建筑入口前方, 是高层建筑总体布局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高层建筑往往通过前庭于繁忙的交通干道隔开, 形成一个较为安静的人造环境。(2) 中庭: 可以由高层建筑曲折的主体围合而成,也可以由高层的群房围合而成。(3) 侧庭: 在特定的基地条件下的高层建筑紧贴街道。可供休息的外部空间只得置于大楼的侧面形成侧庭。(4) 沉井式花园: 沉井式花园在高层建筑外部设计中是一种重要的创造环境的手法。它产生的安全感使人们乐于在此休息逗留与活动, 由于与地面层成立体交叉, 所以地面交通带来噪音较地面层小, 当人们从地面面层接近它时可感到沉井式花园的吸引力。(5) 屋顶花园: 随着高层建筑区域多功能综合楼的倾向以及内部空间在竖向的发展, 其外部空间也有竖向发展的趋向, 在城市用地日趋紧张的现代, 屋顶花园弥补了地面的不足, 形成竖向多层次的丰富景观, 改善了环境。
高层建筑群集中了城市的巨大功能, 它的建设会耗用大量财力、物力, 使城市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成千上万的人在高层建筑群的周围集散, 其外部空间则承担着复杂的、重要的社会作用。20 世纪60 年代起, 经济发达国家在建设性的城市中心或城市复兴规划中, 力求创造统一而有变化, 宏伟而有丰富的城市空间, 以满足城市的各种功能需求。
高层建筑的合理性对于一个城市而言, 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 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选择合理的造型就显的尤为重要。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裙房虽然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 但它对于街道的尺度和人情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却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的裙楼立面设计一般不同于上部立面, 需要进行细致的设计, 从而使下部空间丰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苍白; 并要体现人的尺度, 因为裙房部分跟公众视觉接触较密切, 对街道空间感影响也较大。而高层建筑的最上部分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 虽然它较少影响到生态环境, 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高层建筑的塔楼部分虽然变化的余地不大, 但是底层部分却可以进行一些巧妙的处理来丰富空间形式。一般可以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手法。底层架空的处理手法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 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环境中争取到宝贵的用地, 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 给市民以小憩之地; 同时还可以改善人流、视觉拥挤的状况, 连通几个主要的公共场所, 以增加城市空间的层次。高层建筑临近城市道路布置时, 入口空间凹入建筑下部可以避免主体的被迫后退, 争取基地面积的有效使用,缓解入口处各种矛盾冲突; 并有可能在建筑的形体设计、空间组织等方面形成新颖的构思。
外部空间向内渗透与内部空间向外延伸以相互作用造成时间与空间的连续, 创造内中有外, 外中有内, 内外交融的意境。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模糊内外空间的界限。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是一种常用的手
法。高层主体的外墙就是内外空间的分界处, 当采用框架结构时, 柱间的开口较大, 内外空间的界限可以交错, 空间的已连续并具有整体感。此外, 在高层的群房采用低层建筑常用手法, 也可造成空间的渗透。
外部空间要满足人的多种多样的需要, 人的需要与意图是多样的, 外部空间的功能与组合因而也是多样的, 同一外部空间内或多个大小不同的外部组合空间, 根据功能要求的组合就需要充分利用环境条件, 考虑空间的层次, 创造有秩序而有变化的空间。例如有的采用外部的――半外部的――内部的; 有的采用公共的――半公共的――具私密性的层次。高层建筑外部空间作为城市外部空间的一个重要部分, 往往在城市空间序列中作为一个角色, 有时是对景, 有时是背景, 有时则又是城市景观的画框。但是, 高层建筑本身周围的外部空间也是应该有序列的bck体育官网手机版。当外部空间设计带方向性时, 在尽端配置有吸引力的目标会使一般的空间变得动人。
高层建筑主体体量庞大, 尺度惊人, 必然会给在其外部空间活动的人带来一种心理感受, 外部空间既接近建筑, 又接近人体, 为了创造舒适的外部环境, 减轻人们心理上的压抑感, 必须有适应人体的尺度过渡。常见手法有: (1) 高层建筑主体与群房相结合。(2) 里面分段处理。(3) 高层下部退进, 形成外立柱廊的骑楼。(4) 接近体尺度的平台、小品使人倍感亲切。
近年来国外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创作中, 特别表现了环境雕塑与高层建筑的亲缘关系。以高层建筑重复韵律的构件作背景, 经过精心创造的雕塑立于外部空间中, 加强了空间感。高层建筑外部空间使
特定的环境与背景, 高的建筑轮廓线与直线构件构成的体量与质感, 对雕塑也有特定的要求, 使之与室内雕塑, 室外空旷纪念地雕塑有所区别, 具有如下特征: (1) 题材丰富。(2) 尺度变化大, 造型多样。
摘要:随着高层建筑技术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建筑空间是动态的空间,它充满了活力,如同一个有着很强生命力的精灵。本文重点介绍了空间序列组合、空间界面的创造,详细分析了基于动态空间思想的当代建筑设计方式。
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功能是空间的灵魂。人在建筑中活动着,从连续的各个视点来观察着建筑物的空间。然而,在建筑物的各个不同的空间中,人们不会也不可能漫无目的的活动,空间是人为的空间,它必须满足于人们不同的使用功能,并形成良好的空间序列。人的每一项活动都是在时空中体现出的一系列的过程,静止只是相对和暂时的,每种活动过程都有一定的先后规律和行为模式。建筑物的空间设计就是按这样的序列来安排的,这也就是空间序列的客观依据。但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却不仅仅满足于这种行为活动的物质需要,还必须把各个空间作为彼此相互联系的整体来考虑,以此作为建筑空间,时间形态的反馈作用于人的一种艺术手段,以便更深入、更全面、更充分的发挥建筑空间艺术对人心理上、精神上的影响。故而《礼记》中说“为宫室,辨外内,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阍守之,男不入,女不出”。空间的“连续性”和“时间性”是空间序列的必要条件,人在空间内活动感受到的精神状态是空间序列考虑的基本因素。
随着近几年来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全球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而高层建筑就环保节能方面来说是很浪费的,随之就出现了生态型建筑的概念,这是在当今建筑设计思想中的一种新思潮。高层建筑生态设计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它们都注重把绿化引入建筑楼层,考虑日照、防晒、通风,以及与城市环境的有机结合等因素。此外,屋顶绿化也是近些年来比较流行的做法,可以看出建筑的第五立面显得尤为重要,最重要的是使城市空间更加丰富。伴随着建筑物的增加,大块的绿地面积锐减,相应的环境条件愈加恶化,致使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和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在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块绿地,增加绿地面积。即便这样,还是达不到人们预期的目的,而现代建筑物大多数是平屋顶,屋顶多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结构,现代的建筑方法是在预制板上面做隔热防水层,从空中鸟瞰,一栋栋楼群好似戴着黑帽子,住在屋顶的居民也备受沥青之害,过着冬冷夏热的生活。近两年许多人开始建造屋顶花园,让死气沉沉的屋顶生机盎然。
空间也即建筑物中间空的那部分,即人们使用的部分,人们使用着,感受着空间,但直接看到甚至触摸到的却是围合空间的界面实体―――也即是围合成室内空间的天( 顶棚)、地( 楼、地面)、墙( 墙面、隔断)。就空间本身而言,不同的界面的处理,营造不同着空间氛围,引领着空间水平或垂直的动向。不同的空间界面围合而形成不同的空间形状。人们对空间的视觉感受不仅在于作为实体的界面,也在于空间的形状。处理好了界面的效果,才能谈到动态空间的创造;而对界面的处理,又不仅仅着眼于界面本身,还必须着眼于由界面围合起来的那个空间。
(1) 界面的材质、纹理与色彩。合理的运用各种材质、纹理、色彩,塑造需要的空间氛围,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而引起人们心理共鸣,引领人们的思维,形成良好的视觉动态效果。不同的材质纹理与色彩处理的界面,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创造的空间动态也不一样,形成的视觉效果也不一样。一般而言,光滑的大理石给人整洁,精密之感;纹理清晰的木材给人自然亲切之感;有斧痕的假石给人有力、粗犷之感;镜面、不锈钢给人精密、科技之感;清水勾缝砖墙面给人传统、乡土之情感;大面积灰砂粉刷面给人整体平易之感;垂直纹理使空间紧缩、增高;水平条纹使空间开阔降低;顶面深色使空间降低属抑;大花饰墙面使空间缩小;小花饰墙面使空间增大;面砖、石材、玻璃使空间挺拔冷峻;木材、织物使空间亲切、平易。不同的界面材质与色彩能取得不同的动态效果。
(2) 界面上的图案与线脚。界面上的图案必须从属于空间环境整体的气氛要求,起到烘托、加强空间精神功能的作用。根据不同的场合,图案可能是具象的或抽象的、有彩的或无彩的、有主题的或无主题的;图案的表现手法有绘制的、与界面同质材料的,或以不同材料制作。界面上的图案与线脚在很大程度上起到营造空间氛围、形成空间导向、强化或减弱空间层次关系、强化或减弱空间的主从关系,给人不同的空间想象力,形成空间动势的作用。经常采用曲线造型、或简单的直线图案、或圆形铺饰等手法,很自然的引导人的视线、诱导人们的行动。
(3) 界面的形状。界面的形状对空间的形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形成空间氛围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而且其造型往往直接营造着各个功能空间的区域界定,决定着空间的动态与静态关系。界面的形状,较多情况是以结构构件、承重墙柱等为依托,以结构体系构成轮廓,形成平面、拱形、折面等不同形状的界面;也可以根据空间使用功能对空间形状的需要,脱开结构层另行考虑,除了结构体系和功能要求以外,界面的形状也可按所需的环境气氛设计,来创造我们所需要的建筑空间。
空间的相互渗透有点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意境,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在室内引人室外的空间景观为室内所有,来创造良好的动态视觉效果。运用中国古典园林中“藏与露,虚与实,蜿蜓曲折”等手法,利用空间的相互渗透来丰富空间层次的变化,并借以造成一种极其深远和不可穷尽的感觉。在室内外形成界限,巧妙的利用各种手段,使分割的同时又相互连通、渗透。从而使空间深远而贴进自然,并引领人的视线在内与外的空间中来回流动。中国古典园林的指导思想在于“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利用借景,让建筑空间与外环境相融合与流通,形成视觉的整体效果;建筑空间也巧妙的运用不同手段形成内外空间的互动,创造出流动的“气场”与良好的视觉效果。而室内的空间之间的相互渗透,则主要通过分割与联系、阻隔与导向的关系来处理。一个大的空间,如果不加以分割,就不会有层次变化,但完全隔绝又显得呆板,只有在分隔之后又使之适当的连通。才能使人的视线从一个空间穿透至另一个空间,从而使两个空间相互涌透,显现出空间的层次变化,并产生极其深远,乃至不可穷尽的感觉,被分割的空间本来处于静止的状态,但一经连通之后,随着相互间的渗透,若似各自都延伸到对方中去了,便打破原来的静止状态,视线穿透了相互的空间位置,流动了。例如用图案玻璃造型隔断,既区分了空间界限,也让空间相互通透游动,行成良好的动态视觉效果。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高层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选择合理的造型就显得尤为重要。高层建筑由于其结构形式的限制以及使用功能的要求,在造型上往往追随于建筑的结构形式,而不能有太多的变化,有的高层建筑甚至直接将结构形式外露不加修饰。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是它的塔楼,塔楼的表现形式对高层建筑的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今国外和国内的许多高层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外形和明显的识别性,对一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可以说是高层建筑存在的一个原因。随着近年来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全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而高层建筑就环保节能方面来说是很浪费的,随之就出现了生态型“建筑的概念, 如生态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在强调象征意义和功能的同时,就引入生态的概念,是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其建筑平面呈三角形,宛如三叶花瓣夹着一支花茎: 花瓣部分是办公空间,花茎部分为中空大厅。bck体育官网手机版中空大厅起自然通风作用,同时还为建筑内部创造了丰富的景观。而气候设计大师 杨经文设计的马来西亚吉隆坡梅纳拉大厦则体现了利用空中开放空间连通建筑内外,贯彻”生物气候大楼“思想,引入了大量的植物,立面上螺旋上升的垂直绿化和底部斜坡的绿化都有助于调节气候,尽可能地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较好地完成了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衔接。同时对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也是一种深化。可以看出目前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新要求就是要实现“生态节能型”。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裙房” 虽然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但它对于街道的尺度和人情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却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的裙楼立面设计一般不同于上部立面, 需要进行细致的设计,从而使下部空间丰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苍白; 并要体现人的尺度,因为裙房部分跟公众视觉接触较密切, 对街道空间感影响也较大。而高层建筑的最上部分 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 虽然它较少影响到生态环境,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1]约翰派尔. 世界室内设计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常怀生. 建筑环境心理学[M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刘永德. 建筑空间的形态结构涵义组合[M ].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5]邹德慈.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J].城市规划学刊,2006,(5).
通过虚拟现实来表达和想象世界,始终是人们创造艺术和改变世界的源泉。伴随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的产生和进步,人们的这项能力从根本上取得了提高。所谓的虚拟现实技术,从微观上而言,就是为了给用户创造听觉、视觉等感官感受而创建的虚拟现实的各项技术的集合;从宏观上而言,其也包含那些运用于虚拟现实的相关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已比较成熟,被广泛运用在设计、军事、教育等各行各业,其集成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成果,通过计算机等硬件设施分析触觉、听觉、作用力等感官信息,为人类创造感官能感受到的虚拟世界。凭借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性、沉浸性、可感知等特征,可拓展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范围,完全改变了人类对现实生活的对待方式和态度,将人类心中改变世界的梦想变为感官可感受的现实。对于这种情况,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也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而不断创新和改革,未来将朝着多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建筑空间环境是基于符合人类现实和精神上需要的目标,借助各类时间、物质和空间元素所建立的建筑内外部环境的总称,是一个让人通过五官感受、路径选取和精神沉浸的手段来实现物象和意境的结合。时间、空间和物质是形成空间世界的三大基础因素,因此我们可从这三点来重新认识空间世界。关于传统空间环境体验,人们认为时间是直线的、无法逆转的;空间是封闭的、静止不动的;物质是具象的、可感知的。然而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拓展了人们的意识思维,让人们将其生存的现实空间和想象的虚拟空间融合到一起,扩展了人们的认知范围,认识到空间维度是可逆转的。在这种新空间环境理念的前提下,空间并非是由简单物质围成的具象,其中还包含了大容量信息的虚拟空间。建筑设计人员将这些虚拟空间融入现实的建筑之中,更直观地展示建筑空间架构,更灵活地变化空间顺序,从而形成新的空间功能和形式。通常来讲,每个建筑空间环境在现实和虚拟空间上都有一定的重叠,具备多项功能且互相渗透和融合,具体如图1所示。在这个建筑空间环境内,改变时间、空间和物质任何一个元素都会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和认知。
传统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的思维是设计人员了解设计目标、环境场所、历史文化等(如图2所示),而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建筑空间环境设计是要在上述前提下分析空间顺序,并且根据空间架构、功能、意境等,设计出现代化的建筑空间环境。这种建筑空间环境设计方式实现了平面建筑符号的抽象化、立体化,并且虚拟程度比较显著。建筑设计人员要在大脑内将各元素抽象化、简单化,并通过大量信息分析来确定概念图、立体剖面图、俯视图等,从而完成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的整个过程。这种以信息分析、概念图、各视图展示等为表示媒介的思维模式是平面建筑符号抽象化的具体表现。
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虚拟现实技术改变了空间的发展秩序和人们的生存方式,人们的思维意识也随之产生显著变化。目前,人类对单向信息接受模式不满意,逐渐倾向于民主的、交互的双向接受模式。推动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广泛运用,将会引导人类进入一个现实和虚拟融合的空间,而人们对未知世界始终存在求知探索的心理。因此,强调互动体验的观念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对建筑空间环境的理解,空间感受需要日益增强,不同于传统思维的现实虚拟感受思维应运而生。这种思维更强调创造性实践,以用户感受为本,在确认生成规则或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不确定的探索感受,从而激发设计灵感并不断完善和补充,如图3所示。这种思维是由虚实交互的物质观念、动态重构的时间观念、空间变化的感受观念、可视化界面的技术观念等构成,更符合现代人性化、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其不仅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对时间、空间和物质的认识,而且还推动了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的改革和创新。
在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中,引入时间因素是为了表示其客观性且明确时间顺序和程度高低,而引入超时间因素则代表建筑空间环境和具体时间毫无联系。用户感受可是非实时、非线性等认知结果,这种方式往往会带给用户一定的惊喜感。而引入时间概念的空间可让体验者感受时间的加速或变缓,甚至遗忘现实世界的时间,从而获得片刻的休息和安宁。在时间和超时间体验思维的作用下,美国某癌症中心为了缓解癌症患者身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在其建设了一个迷宫,癌症患者在其中可放缓生活节奏,缓解对癌症的害怕情绪。另外,上海世博会德国馆中的“动力之源”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图4所示,在该“动力球”面前,人们会在展览厅的螺旋回廊上通过高声唱和形式来使其摆动,球上颜色会伴随摆动幅度而有所变动,让体验者感受到团结一致所爆发出的巨大能量。同时德国城市图像会在用户面前逐一显示,会根据用户体验节奏来控制显示速度,引发体验者的无限想象,时间和超时间因素在这点上得到了充分展示。
所谓的空间因素,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具置,传统设计方式下的建筑空间往往在建成初期就已被固化。然而超空间因素就是对应0和1二进制数的计算机虚拟世界的位置,在该空间内,用户体验是虚幻的,大多通过界面比如视频、音频等来实现。并且用户和空间的交互界面还可根据用户需要和路径选择来调整和改变,从而形成空间功能、体验需要和认知体验的新交互联系,设计出动态的交互式虚拟空间。事实上,空间和超空间体验思维的有效融合,扩展了人们的空间认知范围,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主动性。比如奥斯陆中央车站的“边界状态”设计,如图5所示,其主要运用了音响的超空间技术,每个设计都基于通配概念,伴随时间维度的变动,模拟各虚拟人物在超空间的行动路径,从而设计出三向度的音响空间。同时结合具象的建筑元素,建立一个现代“音乐剧场”的车站。在该设计之中,整合了数字音响、具象建筑元素和现场效果,形成了多维的现实虚拟建筑空间,是空间和超空间的有效融合和渗透。
对于物质和非物质的概念,可类比原子和比特,前者是物质的隶属现实世界,后者是抽象的也就是0和1二进制之间。伴随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人类的认知欲望日益加强,对信息传递要求逐渐提高。建筑设计人员希望比较物质和非物质因素来加强体验的交互性,从而传达更丰富的非物质信息。除此之外,非物质信息还可借助加强虚拟世界的嗅觉、视觉等冲击来提高用户体验,从而激发用户的兴趣。比如,著名设计师林理的“什么在消逝空屋”,见下图6所示,是呼吁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的驱动装置。其是基于物质和非物质体验思维,借助实体物质的设备装置和体验者进行互动交流,在体验不断深入时,一些已濒临死亡的动物声音和图像等非物质元素会显示在用户面前,从而引发人们的共鸣,呼吁人们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
营造一种现代中式的空间意境不是传统符号和传统元素的照搬照抄。“新”的表现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是空间营造要浸透传统文化的精髓,尊重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建筑空间要有传统韵味。做到外在的“形”与内在的“情”完美融合,营造既能体现传统美和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建筑空间。
在现代建筑空间的营造方面,可以直接使用饱含传统韵味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可以直接引导人们深入传统文化的意境之中,那些书画墨宝直接传递给人们以历史情怀,陈诉着过去的故事,将人们的思绪带回过去。此外,灯光在空间意境的营造过程中也十分重要,灯光的应用弱化了建筑空间的其他陈列品,凸显了主题,容易让人融入空间意境当中。
传统中式家具容易诱发人内心的传统文化感受,起到渲染环境气氛的目的,所以,传统的中式家具直接放入现代空间中是可行的。这种方式既抓住了古典中式家具与生俱来的环境功能特点,又可传递现代空间的艺术设计意境需求。改良古典中式家具巧妙的利用现代处理手法将传统元素有效保留,并在色彩方面加以创新,削弱了古典家具太过凝重和繁杂的感觉,使其贴近现代审美心理需求,在空间意境营造方面能够更加容易的搭配其他风格的家具和饰品,塑造出独具特色的空间意境。许多现代改良方法和设计都是在明代家具的基础上精简原有的设计语言,并采用现代现代材料进行加工,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生活的使用功能,拉近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距离。
基于传统文化精髓,对传统建筑构件的外形进行创新等处理,引导人们对创新处理之后的构件产生联想,进而达到室内空间具有古典气质的目的。在调动人们的想象力之后,联想也就自然生成,不改变核心的内容,只是从形式上打破传统构件组合,经过创新处理就能产生新的元素符号。例如,竹子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正直”品德的传统元素,很多设计师喜欢利用竹子来渲染建筑空间意境,凸显空间主人的美好品德。设计时,并非直接采用竹子,而是经过创新处理将这种意境通过卷帘来实现的。
陈设设计的形式往往会伴随装饰风格的形成而产生,包含了空间文化、家具文化以及陈设艺术文化,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整体统一的设计环境。成功的建筑空间作品,整体统一贯穿了设计始末。
在现代中式空间陈设艺术设计当中,站立屏风以及多宝格等都是传统中式的落地大件家具。在现代空间可以用来进行室内空间的分隔,并且其审美性十分强,屏风可作背景使用,兼具装饰与使用功能,然而却要主要其与墙面造型、风格以及色彩的搭配和协调。在现代中式空间中,在对门窗等建筑构件进行选择时也必须要整体考虑室内空间情况。惯性的做法是安置一些落地的储藏类家具在卧室门的那面墙,门和家具通常不会统一规划。但是从整体性设计思想的角度出发,可以讲门的造型、风格、材质以及色彩纳入到家具的整体设计中去,有利于形成整体和谐的效果,并且在家具设计方面,应当善于打破家具形态的封闭性特征,避免形成古板效果,可以利用局部变化来陈设一些体现空间品位的陈设品。需要注意的是陈设品不要过多,要少且精,过于繁杂想过反而相反,不利于空间的整体性。中式的书房最好能有用大面积的窗户,保持空气通畅,并且有利于引入自然光以及户外的景致。若条件允许,还可在房间外部建造山水小景,增添室内幽静。
建筑空间的尺寸给人以协调舒适的感觉,外部空间的尺寸要多考虑建筑与环境的比例,内部空间尺寸更多的是体现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室内家具的空间选择应比建筑空间的考虑更为细致,同时也应遵循人工机械工程学的要求老做周密考虑。通过尺寸感知,首先是对空间形象和相关的空间联系的感知,家具的选择同样与室内建筑构件的关系密切,也是考虑的内容。例如书架的选择要与墙面的尺寸相协调,书架的尺寸比例要合适,太大不仅造成心理压抑,视觉效果也不甚美观,过于单薄又会显得室内过于空旷。各个元素的形状、材质以及风格都影响着室内空间的尺度感。较小的空间,宜选择颜色较浅,具有反光材质的家具,在光线的作用下,会显得空间略有扩大。换个角度来看,空间的尺度感是各元素对比产生的。
住宅建筑空间设计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设计者更应该深入的了解生活的需求,住宅建筑空间设计就是生活的设计。当今的住宅建筑空间架构呈现开放、流动、多元的特征趋势,空间的开放允许生活行为的交叉重叠,区域的分隔变得灵活而富有弹性。
1.使用要求。空间设计应考虑的因素很多,不同功能的使用空间对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生活居住用房中的卧室,是满足人们休息、睡眠之用;客厅是会客之用;工作学习用房中的教室,主要是满足教学之用;观众厅是满足演出、观赏和集会之用;陈列厅是陈列、展示之用。因此在进行这些空间设计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满足各自的使用要求。
同类使用性质的空间,由于使用对象、使用方式和使用人数的差异,对空间的形状、大小、空间高低、内部布置均将产生明显的影响。例如同样为卧室,在城市型住宅中或农村型住宅中,其考虑的内容就有所不同,它与集体宿舍和旅馆中的客房设计差异就更大。这主要因使用对象的不同,决定了使用方式的改变,从而影响着房间设计。如阅览室,由于采取开架、半开架或闭架等不同使用方式,其内部布置亦不相同。演出性建筑的观众厅,由于容纳人数的不同,就直接影响其定额指标、平面形式和空间体积等。
2、空间利用。原有的住宅平面设计基本上是满足设计规范所要求的客厅、卧室、餐厅、厨房、卫生间、阳台以及储藏间等最基本的使用功能房间,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增强了对舒适性的要求。这就要求设计者对建筑空间的使用和利用上需要缜密的思考和斟酌,使住宅建筑空间更多的出现了大的开敞空间,尽量减少琐碎的空间结构,使业主在使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意的分隔空间,更加的人性化。例如某些住宅将客厅和餐厅完全连通,在使用时可以通过家具或者软隔等形式自然的形成各自独立的功能区,这样的优点是整体的建筑空间增大了,使用更加方便、灵活,提升了居住的品质。同时还有的小户型采用开敞厨房与餐厅结合的形式等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简捷的交通路线:合理地安排各功能空间的位置,可缩短户内的交通路线,减少交通所占的套内面积。交通路线的长短还与住宅的进深与开间的尺度比例有直接关系,当比例得当时交通路线最短。此外,还可以采取一些设计手法丰富住宅的房型,如设室外露台、顶层和首层的跃层等等,使单元住宅更具个性化。
住宅的内部空间组合由人的生活需要所决定,同时又在改变着人生活的方式和习惯。因此,既要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又要满足精神要求,还要考虑它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1.功能分区合理性原则。功能分区要清晰合理,公共活动区、私密休息区、辅助区要分区清楚、布置得当.避免使用中的交叉干扰、视线干扰、噪音干扰、气味污染,要争取卧室、起居室、厨房和卫生间的“四明”, 都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保证住宅的卫生质量。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把住宅空间的功能分区逐步细化,基本的公共活动区和私密休息区(即动、静分区)增加辅助功能区,进而将公共活动区分为家庭对外接待的礼仪区和家庭内部的交往区。这种细化了的功能分区的组合是:礼仪区―包括入口、客厅、餐室、客房、卫生间的对外区域;交往区―包括起居室、厨房、活动室、早餐室、家庭室;私密区―包括卧室、卫生间、书房、儿童房;辅助区―包括洗衣间、储藏室、车库、地下室、阁楼;室外区―包括室外花园、露台、庭院硬地、室外活动场地等。
2节能方面主要是关于房间朝向。厨房、卫生间等只有在部分时间使用,大部分时间是空着,其向南还是向北,有无直接日照,对于建筑节能而言差别不大。在满足通风采光,保证窗户的气密性和隔热性的要求下,厨房、卫生间不向南不影响建筑节能。而起居室已成为家居生活的核心,如果起居厅向南,白天有充足的日照,室内的自然热环境较好,可以大大地节约采暖和空调的耗能。
近年来,“玄关”设计在住宅内部空间设计中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也体现了私密性的观点。“玄关”除了具有更衣、换鞋、出门前整理容貌等功能外,还创造了一个室内外的过渡空间,起到分隔共、私活动领域的作用,同时为室内创造了一定的私密性。 玄关的面积以2-6m2为宜,不宜过于局促。
大户型可以考虑起居室与客厅分开设置。客厅设置在靠近入口的位置,偏于对外。而起居室是家人使用的偏于私密的空间。面积一般在35m2以上,除了全套沙发外,还要防止其他家具和电器,比如电视柜、壁柜、立式空调等。中小户型的起居室与客厅合用,是家庭生活的中心。面积在30m2到20m2为宜,最小不宜小于15m2,放置沙发、电视柜、壁柜、立式空调等。
卧室是住宅最主要的功能空间,其设计的合理性是户型设计的关键。主卧室应视户型面积的大小首先子以足够的空间。小户型的主卧室使用面积应在14 m2左右,开间应不小于3.3 m,有摆放各种尺寸双人床的自由度。中户型的主卧室面积应在16 m2左右,开间应在3.45一3.6 m,有摆放各个方向双人床的自由度。大户型的主卧室面积应在18m2以上,可在摆放足够大的豪华型的特殊形状的双人床。主卧室还应有放置床头柜、平衣柜、化妆台、体闲椅等常用家具以及电视机等家电的充裕空间。主卧室应与主卫生间和储藏室套连或毗邻,以利使用。但主卫的门不应直接开向卧室。除足够面积的储藏室之外,还应设置附在主卧室墙内的壁柜,以放置常更换的内衣、贵重则物的保险柜等。次卧室应视家庭结构确定标准,老少二代居应有与主卧室标准相近的老人卧室,并考虑适老设施; 两代居的孩子卧室每间不应小于12 m2,并应有良好的朝向。卧室中充分考虑各种开关、灯具、插座的布置,做到以人为本,一切围绕人们的活动行为展开。
卫生间设计最能表达细节,其设计的合理性是实现舒适家居的重要环节。中、小户型一般只设一个卫生间,其面积应大于4m2,平面的开间与进深比例要得当,至少应能合理地摆放座便器、淋浴器、洗面器三件套的卫生洁具,还应设置做卫生用的洗涤盆以及安放洗衣机的位置。大户型应设置两个或以上卫生间,其面积大小视户型面积而定,主卫生间面积在5 m2左右,洁具档次和件数随投资标准而定。
卫生间设计上的细节很多,从住宅建筑总体上讲,在多层或高层住宅中,卫生间不能设于下一层的卧室、起居室、厨房之上,在低层的独户住宅中也应尽量避免对下一层的影响,每层卫生间位置应相同,以利于供排水和防止户间干扰,排水组织应同层排放以便维修检修。卫生间的室内空间设计应注意护理老人、照顾儿童的方便。建造面积大、标准高的卫生间,应将干、湿、洁、污分开,将洗浴、洗消、化妆、入厕分成二个空间或两个空间,以便使用卫生间的平面力求方正,墙面、地面力求平顺,使室内空间整体性、流畅性好,以便清扫并给人以明快舒适的感觉。
此外,在供排水设计上,要注意采用节水型水嘴与洁具,管道与洁具连接便捷,水龙头取水用水方便。地漏排水要迅速,防止淹泡,地漏应设防返浊气装置,地面材料应具溅水后防滑功能。在电器设计上,要注意潮湿环境中电器防漏电,电器插头与灯具开关的位置应便于使用,预留电器及照明的接口和安装位置。在细部构造上要考虑有足够的通风采光条件并保护隐私,注意晾晒架、毛巾架、浴巾架、浴缸扶手等安装位置,甚至对更衣空间的设置、百叶门窗的刹一角方向、墙地贴面砖尺寸的吻合与对缝、每个角落都易于清扫等等细节都应充分考虑。
大户型的厨房要考虑中餐区与西餐去分隔,厨房要比邻餐厅。中小户型中,厨房更加重要,尤其在小户型中,厨房是一个家庭的副中心。所以,建议考虑餐厨一体,增大使用面积,并节约空间。厨房一般考虑设置在一户中的北向,保持对外自然采光和通风,也把南向的好朝向让给起居室或卧室这样的主要空间。
第一种是服务阳台。服务阳台一般和厨房相连,通常是封闭阳台,很多人将燃气灶、洗衣机储物架等放到服务阳台上。也有开敞阳台,放置户式中央空调主机、大型热水器储水罐、燃气立管及表等(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及规范)各有不同。少量与餐厅和工人房相连。不少面积较小的户型把与厨房相连的服务阳台当做炒菜操作间使用,区分了油烟区与无油烟区,也使原本窄小的厨房空间不那么拥挤。使用面积不宜低于1.5平方米。一个家庭最好有一个服务阳台。中小户型的服务阳台也可兼具洗衣、贮藏等功。
第二种是生活阳台。过去的户型简陋,阳台仅仅用来晾晒衣服,存放杂物,所以面积不大,关注度不高,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空间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希望能更多的接近大自然,所以阳台就成了人们通向自然地一个平台,人们在这里流连的时间越来越多,也愿意把更多的休闲活动放到阳台上,所以阳台的功能就越来越多,面积也更大,装饰也更讲究,和过去的阳台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故有人将其称为生活阳台。生活阳台一般供人们休闲、赏景、晾晒衣物、养花种草,多与起居室相连,面积在3-5平米之间,不宜低于2.5平方米。大户型住在有很大面积的入户花园,也可承担起这类的功能。
在进行使用空间设计时,一般首先考虑使用性质和技术经济条件,但与此同时,也必须考虑内部空间的构图观感等精神功能要求。如空间的比例,各个界面的处理,材料质感和色彩的运用以及空间气氛的形成等。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进步,建筑行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建筑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建筑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提高建筑质量。目前,建筑企业在建筑设计中开始普遍的应用建筑空间构成因素,这样既保证了建筑物的质量,还提升了建筑物的美观程度,同时又满足了建筑市场对建筑物的新的要求。将建筑空间构成元素应用于建筑设计中,使得建筑物具有别具一格和新颖设计的风格,提高了建筑物的社会价值,从而在建筑市场的竞争中占有优势。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建筑空间的构成元素时,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情况,保证建筑设计的实用性,在此基础上提高建筑物的质量。
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空间,是指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具体空间的场所,但是人们通常都会对这些空间进行不同程度的设计和改变,以达到美观和舒适的效果。总体上说,建筑空间主要有两个不同的类型,分别是实质上的建筑空间和概念上的建筑空间,具体可参考表1。实质上的建筑空间,只是依赖于建筑构成的自身特点而形成的满足人类生活的空间,而概念上的空间指的是根据人们对建筑的想法和要求,对建筑物的空间进行不同程度的设计,例如:主客厅的布局、卧室的位置等等,从而让原本的物体空间具有不同程度的意义。后者是建筑空间的灵魂,它满足人们的不同要求,间接的使建筑物具有实用的价值,从而使建筑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保障.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建筑空间的构成元素的最基本元素是点。建筑空间构成元素的点具有灵活性、变化性、传承性等特点,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广泛的使用点元素来增加房间设计的美观感。建筑设计中点元素的运用,可以成功的吸引人们的视线。如果建筑设计师单一的使用一个点元素,人们在观赏建筑的内部空间时,视线会被这一个点元素所吸引;如果建筑设计师利用两个点元素在建筑空间中形成一个直线,人们的视线会被这一个直线所吸引;如果建筑设计师利用三个点元素形成一个区域的平面时,人们的视线会被这个区域的平面所吸引,因此当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空间时使用众多的点元素,人们就会依据点元素不同的位置而不同的转换视线,从而给人带来一种变化的感觉,使人们觉得建筑空间有一种动感的感觉,这些都是点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使用情况和表现。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设计汇总使用点元素,加强了建筑空间的美感和舒适感。
线元素是建筑空间构成元素中另一个组成元素,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也经常使用线元素,以满足人们对建筑空间美感和舒适度的要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发现线元素具备不同的特点,如:直线、弯线、曲线等等,从而带给人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在建筑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师也会利用不一样的线元素,从而给人们不同的视觉享受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建筑空间带来了更多的流畅性和想象的空间。线元素多样性、可变化性的特点,使得建筑设计师可以利用它为人们带来最直接的视觉体验。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空间时,通过线元素的使用,可以使同一个建筑空间有着不一样的视觉体验的效果。因此,线元素在建筑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建筑空间构成元素之一的面元素,是人对建筑空间最直观感受的载体,也是人们判断建筑空间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之一。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空间的过程中,使用面元素使建筑空间从整体上被分成不通的空间,例如:卧室、客厅等等。面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曲面、平面等等,从而在视觉上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基于此理,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中,设计师通过不同的面,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从而满足不同人不一样的美观感受。具体来说,人们对建筑空间中的平面,会有简单干净的视觉感受;对建筑空间中不规则的面,通常会有深奥莫测的感觉;对建筑空间中曲折的面,会有动态变化的感觉,如图1所示的不同的面,人们的感觉也会不一样。建筑设计是应该充分的了解不同面的特点及其所具有的视觉效果,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有效的使用面元素,为简单单一的建筑空间带来不一样的设计,从而让人们体会到建筑空间的美感。
在建筑空间的构成元素中,体元素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构成元素,体元素包含点、线、面三个元素,建筑设计师需要合理有效的掌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妥善的使用体元素。在建筑师设计建筑空间时利用体元素,可以将建筑空间的美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但是前提是设计师要清楚的了解点、线、面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同时结合设计的具体要求和目的,进而保证设计的效果。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设计,一般情况的设计只是设计到视觉、触觉或感觉的一个方面,但是建筑设计可以集可视、可触、可感为一个综合的整体。因此,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中,体元素是否能够有质量的设计,直接决定着建筑空间的设计效果,而要保证体元素的设计质量,则需要保证点、线、面元素三者之间的协调,以及确保点、线、面三者有着合理的表现形式。
光影元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同时也在建筑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生活中,必须要有光和影的存在,才会对外部世界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光影元素是我们视觉感受的基础。因此,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空间时,要重视光影元素在建筑空间的使用,充分发挥光影元素的作用。建筑设计师在合理得利用光影元素的基础上,保证建筑材料可以散发出色彩,促使人们在视觉上对建筑空间产生美感。此外,建筑空间还需要一定的采光、照明等要求,建筑设计师可以通过合理的使用光影元素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保证建筑空间既有美感,又有舒适度的要求。
在建筑空间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人们对所生活的环境产生舒适和舒服的感觉,进而保障建筑物的功能区域的性能可以发挥出来,在设计过程中合理的使用构成元素可以保证这一性能得到有效的呈现。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中,利用构成元素,可以提升建筑空间的实用性,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建筑空间的具体要求,如:活动区域、休息区域等,进而促进建筑物的建筑功能呈现效果的提升。例如,在利用建筑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再利用面元素的基础上,可以合理有效的保证建筑空间的美感和实用度。
在建筑物的实用性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建筑空间还可以确保建筑物的美观效果。建筑师对建筑空间进行设计时,可以利用建筑空间的构成元素,使外貌相同的建筑空间展示出不同的美感,从而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感受,满足不同人不一样的审美效果,从而提升建筑物的美观效果,保障建筑物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市场为了满足人们的要求,对建筑物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而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设计时应用建筑空间构成元素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使建筑企业可以适应建筑市场的发展。建筑设计师需要明白建筑空间的具体构成,同时也要成分的认识建筑构成元素的应用可以为建筑物带来建筑功能的呈现效果和美观效果,在此基础上合理有效的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建筑构成元素,以保证建筑物的使用价值,进而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也为建筑市场持续性的发展做出贡献。
[1]建筑空间构成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5(1):23.
[2]印玲.建筑空间构成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2015(5):142~143.
[3]张立华,李丽.建筑设计中空间构成元素的应用浅析[J].城市建筑,2015(30):43.
建筑空间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活的某种需求运用建筑材料所搭建的内部或外部的空间结构的总称。它包括地面、墙体、屋顶、窗户、门、院子、树木及各种搭配物。美的建筑空间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人们沉浸在其中,而忘却忧愁烦恼。建筑空间是利用各种空间构成元素,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和感觉,但是它不是单一元素所构建的,而是由众多的元素互相组合、互相影响,来互相衬托出不同美观的建筑空间。
建筑空间的特点是指建筑空间所具备的适用于人类需求和要求的必备的品质。其主要具有美观性特点、实用性特点、合理性特点、多功能性特点等。
美观性特点是指建筑空间具有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美观的认同和需求的特点。比如人们在买房子时除了考虑房价的高低,其次还要考虑房屋空间的设计的美观。建筑空间的美观,与建筑空间的设计与周围环境空间搭配的合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处理好建筑空间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对于建筑设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实用性特点是指人们对于建筑空间所要求的具有实际用途的特点。比如大的厂房建筑,就要求其具备适合于生产的实用性特点。而住房建筑除了要具备美观的特点外,还要具备适合于人生活起居的各种实用和特点;建筑空间的实用性是人们追求建筑中最本质最原始的需求,如果不存在实用性特点,建筑空间的存在也就没有意义了。
合理性特点是指建筑空间在满足了实用性特点的基础上,更加完善的方便于人们生活生产各个方面的需求。比如住房建筑的大的落地吊窗,其不仅满足了人们对采光的需求,还更加强了空气的流通,使房屋空间与周围环境更加融为一体,更加和谐。
多功能性特点是指建筑空间在满足了实用性的基础上,在合理性的基础上增添的更多功能的实用性特点。比如具备游泳池的别墅,其在原来房屋功能的基础上,增添了游泳健身的功能。
众所周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点元素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组成元素,如果把力比作点,那么点就是可以传动的;点在建筑空间中的应用是可动的、可传递、可变化的。点在建筑空间中的应用是无处不在的,也是非常灵活的。例如,当一个点时,人们就会把目光聚集到这一点上,而当两个点组成一条线时,人们的目光就可以互相游走于这条线上,而当三个点都不在一条线上时,人们的目光就会投向这三个点所组成的面域上,而当众多的点组成不同的面域时,人们的目光就会应接不暇的投射与不同的面域,而这众多不同的面域就会使人感觉到变化的动感,这就是点在建筑空间的构造中最基本的应用和表现。点元素的灵动多变,为建筑设计增添了更多的灵动,更多的变换。
线元素是建筑空间设计中重要的组成元素,线动成面。变化多动的线条总能带给人更多的流畅性和更多的空间想象力。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线条,有曲折的、笔直的、对称的、扭曲的等,这些线条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美丽的视觉效果,同样在建筑空间设计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线条,这些线条构成了建筑空间的各种存在形式,赋予了建筑空间更多的流畅变化和想象空间。线元素所具备的灵活多变的色彩,使得它在建筑空间的构建上具有最基本最简单最明了的视觉构建效果。线元素在建筑空间的应用,就如同作画,通过线条的流动变化和空间的映衬搭配,设计出恢弘波动的建筑空间氛围。总之,线元素所具备的简单、灵活、多变、流畅,是建筑空间设计应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面是物体的最基本组成元素之一,也是建筑空间设计中重要的表现形式,面动成体,面是隔离建筑空间,区分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重要烘托氛围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面域,有曲面、平面、不规则面等,而不同的面所表现的形式不同,其在建筑空间中的所表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平整对称的面往往给人一种整齐简洁的氛围,而蜿蜒曲折的面往往营造出动感变化的氛围,而不规则面则能营造出一种神秘空间的氛围。对于建筑空间的设计中要充分处理好不同面之间变化关系,一定会设计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
体元素的应用也就是点、线、面,元素的综合应用,因为体元素是由点线面构成的。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中,对于体元素的应用,要从整体上把握住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并认清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所要设计的空间主旨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点、线、面的变化,设计衬托出不同的环境氛围。建筑艺术集可视、可触、可感,为一体,这就是建筑空间艺术与其他艺术的根本区别。建筑艺术的可感是指建筑空间中体元素的可触化,可感是指建筑体具有感官的艺术气息。综上,体元素是建筑空间的主要组建形式和存在形式,建筑空间的美否与体元素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而体元素的美否,又与点、线、面元素的合理搭配和存在形式有着重要的关系。bck体育官网手机版
在人们认知的世界中,有一种元素永远与人的生活分不开,它就是光影。可以说光影组成了我们全部的视觉认知的世界,因为这世界充满了光和影,才造就了我们今天绚丽多彩的生活世界。所以在进行探讨建筑空间元素时,不能忽略光影元素在建筑空间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光影的照射,建筑材料不可能散发出光彩,也不会展现出建筑空间的美感。光影元素还用于建筑空间的采光照明、取暖等。
就建筑工程的总体情况来看,体育馆、礼堂等建筑都属于高大空间建筑,其跨度大、层高比普通建筑高,玻璃幕墙多,在投入使用后具有人员短期密集的特点,并且使用功能多样化,对环境要求较高。在对高大空间建筑进行暖通空调设计时,应当全面衡量以上各方面因素,以切实提高暖通空调设计的科学性,促进高大空间建筑的实际应用价值的有效发挥。
由于大空间建筑的空调负荷有效区域所占的空间占整个空间的比例很低,且大空间的外墙面积与地板面积之比较大,这就造成了外界对室内空间的自然对流影响较大,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周边负荷区。由于容纳的观众多,新鲜空气量和送风量应比一般建筑大,但由于人均体积大,可采用较小的换气次数,新风量的标准也可适当降低。
冬季热负荷必须按全室采暖方式进行计算。在计算时,应考虑垂直方向温度梯度的影响。如何确定室内计算温度是大空间建筑采暖设计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暖通设计规范(GBJ 19-87)规定,对层高大于4m的生产厂房,应分区选定室内计算温度,即计算地面耗热量时,采用工作区温度;计算屋面时,采用屋顶下温度;计算墙、窗、门耗热量时采用室内平均温度。大空间民用建筑可以参照生产厂房的计算方法。
在确定冷热源方案时应结合当地资源的特点,从经济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论证。
对于规模较小的建筑,由于受建筑面积的限制,无设备用房的位置时,宜采用风冷式冷水机组或风冷热泵式冷(热)水机组。规模较大的项目,宜采用水冷机组。
由于此类建筑均属于人员短期密集,辅助房间(如办公、对外营业场所等)面积占整个建筑面积的比例很小,人员负荷、灯光负荷、新风负荷占空调冷负荷的大部分,而且该部分负荷变化大,在选择机组台数时,应考虑以下几点因素,使得机组的台数应能满足负荷的变化要求:①不举办活动时,只有对外营业场所以及少量的办公等辅助用房需要供冷或供热;②人员数量变化大,新风负荷变化大。
由于高大空间建筑在投入使用后,人员密集程度相对较高,设备的散热需求较大,因此需要以空调系统进行降温。在高大空间建筑暖通空调设计中,可以采用比较合理的全空气低速风道双风机系统,待室外进入新风与回风相混合后,经过专用的过滤、冷却或加热灯处理系统,将其送入大厅内。高大空间建筑空调机组的新风口、回风口和排风口能够分别配带电动风阀,依据室外新风的各项参数,自行调节阀门开度,在遵循节能环保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为真正实现系统调节和能量控制,应当在相关的辅助房间内增设新风系统。
通常情况下,高大空间建筑物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采暖地区的高大空间建筑物暖通空调设计效果直接影响着建筑的实际应用效果。为提高采暖地区高大空间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合理性,并强化管理效率,应当积极采用空调送热风与散热器值班采暖相结合的方式,在正常值班状态下,采暖温度控制在10℃左右,而在举办活动期间使用高大空间建筑物时,以空调系统进行热量补充,以满足采暖地区使用高大空间建筑物时的热量需求。
就高大空间建筑物的实际顷刻间来看,为保证其气流组织选择的合理性,应当依据建筑物的类型和结构形式进行科学选取,以体育馆和礼堂为例,其屋顶结构形式大多为网架形式,层高在10米以上,体育馆的屋顶最高点甚至达到25米。此种形式下,礼堂的气流组织形式大多为喷口或旋流风口或舞台上空排风;而体育馆的气流组织大多为高速射流喷口顶送或侧送,做一下灰缝或顶部排风。
空调机房的布置应以施工安装、管理维护方便,管道布置合理经济为原则。机房作为空间系统的核心部分,其位置的选择、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合理性以及使用效果。每个空调机房的所承担的空调系统的面积不宜过大,宜控制在500平方米以内,这样可以避免系统风量过大,管道尺寸合理。而且应尽可能靠近空调房间、靠近外墙,远离振动、噪声要求高的房间,便于送、回风管、进、排风口的布置。同时应避免布置在建筑物的核心筒内。机房的高度应按空调机组的高度以及风管、水管、电器桥架以及检修空间决定,一般净高控制在4-6m,否则会给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高大空间建筑对噪声和振动的要求较高,因此在暖通空调设计过程中,应当深入考虑消声减噪和减振问题,以提高高大空间建筑的实际使用效果。在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将设备房与噪声要求高的房间保持一定距离,选择质量好且噪声低的空调设备。在选取消声设备时,在确保其具备良好的消声效果的基础上,控制好风速,避免二次噪声的出现。在精准计算后控制风机的风雅,确保风管及风口的风速与高大空间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实际标准保持高度一致,最大程度上避免风口风速过高而出现二次噪声。
在高大空间建筑暖通空调设计中,为切实提高总体设计效果,应当实现各个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基于本专业各项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相关配套专业的实际情况,遵循专业和理性原则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暖通空调设计效果,促进高大空间建筑的实际使用价值的有效发挥。因此在高大空间建筑暖通空调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应当积极与暖通工程师加强协调沟通,在准确把握空调方案各项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做好空调机房的布置以及玻璃幕墙和落地窗的设计工作。在对进、排风百叶进行布置时,应当积极与建筑专业加以协调配合,最大程度上避免百叶窗的不合理布置而影响高大空间建筑的总体设计效果。
在高大空间建筑的暖通空调设计过程中,应当结合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及外在形体特点等选取合理的设计方式,暖通专业设计人员应当及时与结构专业对看台梁的平面布置图及主要梁的型式进行准确的把握,为暖通空调设计专业规划及建筑专业提供可靠的参数支撑,促进高大空间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
高大空间建筑在现代社会中比较常见,对建筑体形、设施配备情况以及环境条件等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在暖通空调设计过程中,应当深入分析高大空间建筑的室内空气温湿度、新风量及噪声标准等,在准确把握高大空间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通过各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切实提高高大空间建筑投入使用后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