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文明人对生活的私密性要求越来越高。人的很多生活方式不能暴露在太自然 从而选择各种材料,运用各种方式,把自己从大自然当中围隔出来,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空间集合,叠加起来,便形成了我们的“人造世界”。建筑也是一种围隔,人们借助于各种方式,从“人造世界”分隔出一个个适合人类居住活动的建筑空间,这便是“人造空间”。
建筑本质的定义是人们用土、石、木、钢、玻璃、芦苇、冰块及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建造的构筑物。建筑本身不是目的,建筑的目的是获得建筑所形成的“空间”。因此,建筑设计同时满足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两方面要求,才能对人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精神环境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改造,才能达到使用功能的必要条件和视觉环境的美好享受。简单的说,建筑设计不仅影响着空间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质量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建筑不是一个简单的物体,是人类智慧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既然建筑是门艺术,便有个风格问题。建筑风格是建筑艺术最直接的体现。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某一地域,某一时期的文化背景,人文因素和自然条密切相关,同时又新增了设计师在创作中的构思与特点。当然,建筑设计风格并不是单独孤立的一种艺术。它往往与空间造型艺术紧密相联,甚至与其他门类艺术,如绘画、音乐、文学等风格相互联系。这些看似不同领域的风格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形成了人类文明艺术史。然而建筑设计风格与其他艺术风格相互对应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动的。因为随着时代的演变与发展,各种风格都在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汲取精华,互相借鉴与融合,寻找各自能够延续的道路,从而形成螺旋上升的发展轨迹。
①古希腊建筑风格。其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柱廊和三角形山墙是古希腊建筑风格的集中体现之处。柱式多采用垂直线条装饰,尤其是柱顶部都有装饰花纹。希腊人将数比美学的研究运用在建筑设计上,追求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多立克柱式(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采用的柱式)、爱奥尼柱式(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采用的柱式)和科林斯柱式(雅典的宙斯神庙采用的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
②古罗马建筑风格。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人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式特点。最重要的突破是创造出券柱式和叠柱式的多层建筑形式,从承重式构件式演变成装饰构件,形式趋向多变自由。
③哥特式建筑风格。起源于法国,常见于天主教堂,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飞跃。其特点是在罗马式拱券的基础上改用了矢状券的框架结构从而减小了侧推力。同时也可以在不同跨度上做出矢高相同的券。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建筑高旷、统一感,同时采用垂直线条和尖塔装饰,也使整个建筑显得玲珑通透,光彩夺目。
④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产生于意大利,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其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除继续采用古典柱式外,另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采用方形、三角形、球形、圆柱形等几何形体或通过组合叠加,创造出理想的形体。形成一种平静优雅的古典气质又符合当时新生活的要求而充满活力的独特新颖的建筑风格。
⑤巴洛克建筑风格。起源意大莉。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宣扬豪华奢侈,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追求强烈的感官感受。打破了以往古典含蓄、宁静和谐,变现夸张,突出理想化、虚幻和浪漫的情调。
①秦汉建筑风格。秦汉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建筑(礼制建筑)和陵墓为主,到汉未,又出现了佛教建筑。城区规划规则,高墙封闭。宫殿,陵墓都是形体高大,十字对称,团块状的台榭式建筑。秦汉建筑艺术总的风格可以用“豪放朴拙”四个字来概括,屋顶较大、雕刻装饰多、造型夸张、色彩浓重、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体现内容明朗,朴质清晰、刚健浓重的建筑风格。
② 隋唐建筑风格。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建筑风格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到空前发展,改变了原有传统风格。中原士族南渡,江南地区开始进入了建筑艺术舞台;人生多难,促使佛寺、佛塔和石窟大量出现,成为中国仅次于宫殿的重要建筑类型;文人墨客隐居山林的生活情趣和江南景地的开发,促使了自然美的更深发掘,形成了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和基本风格。由此也引伸出了浪漫主义情调风格;隋唐时期增进与西域交往,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隋唐建筑艺术风格可以“雄浑壮丽”四字来概括,具有可贵的独创精神,理性与浪漫的相结合,气度恢宏从容,中外文化密切交流的新鲜风格。
③ 明清建筑风格。中国建筑是在清朝盛期形成的最后一种成熟风格。城市布局依然规整,但原封闭的里坊和市场变为开敞的街巷;商店临街,面貌生动活泼;城市中或近郊逐渐开发风景胜地,增添公共游览场所;宫殿规模远小于隋唐,而序列组合更为丰富细腻;部级祭祀建筑布局严整细致;佛教在唐以后己显衰微,佛寺、佛塔已不复见盛唐的恢宏;私家园林(著名的有恭王府萃锦园、半亩园、苏州拙政园等)和皇家园林(颐和园、故宫等)大量涌现,园林艺术空间繁荣,建筑手法表现丰富。明清建筑艺术风格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前代的理性与浪漫的精神特点,又遵循建筑风格的特有规律,最终形成了中国建筑艺术的典型风格。总的来说,可以“精细富缛”四字大致概括,具有雍容华贵、严禁庄严、线条清晰又富有人文趣味的成熟韵味。
极简、怀旧、艺术品味登堂入室千禧年的家俱的选择及空间陈设概念将回归到反璞归真的自然隽永风格,不论在造型、色彩或世居是动线的安排、居家风格的呈现上较不同的是,简约不再只是简化的线条和单调的形制,设计元素加入了更多对人的尊重及人性化的温暖设计。住宅新规划、新建议。新──新的人文思考与价值观速──正确精准而有效率的快速工法实──真材实料与实用性检──造就长期维护方便性与弹性应用的检洁设计方法
追求的是一种简致和美的风格,反对过分夸张、奢华和浮躁。建筑的造型,比例上的合理是我追求达到完美的目标,这也是设计的较高境界。设计应该是恒久的。也就是说在经过很长一段岁月后仍然具有耐看的质感。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生活显得越来越精致了。每个人都在设计自己的生活。确实,生话是需要设计的。当我们被越来越纷繁的时尚事物迷住了心眼的时候,会发现那些设计方向也越来越模糊。建筑学生联盟
纯粹功能性的解决,只是一个设计的雏形。所谓理性的工程;而设计的最高境界应涉及艺术感的层面。开始是以功能性来考虑,靠空间来解决实际住宅的需缺,最后则以艺术性来表达,让人感到美,感到舒服。这样的兼顾需要刻苦的专业精神、活学活用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艺术通感,还有不断累积的各种实践经验。做过千多个案例,亦是经过无数历练才形成自己一套可以自如挥洒的成熟手法的。
简约、质朴的设计风格是众多人群所喜爱的,生活在繁杂多变的世界里已是烦扰不休,而简单、自然的生活空间却能让人身心舒畅,感到宁静和安逸;藉着室内空间的解构和重组,便可以满足人们对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让他们在纷扰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平衡,缔造出一个令人心弛神往的写意空间。把这种理念融入设计里,摒弃了吹毛求疵的形式美,否定过分的堆砌和浮夸,通过清晰,简明的线条剪裁和素净质朴的家具组合,构建出舒适、自然、明快的居家风格。
然而,作为一名专业的设计师,不应该把自己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方向,更不应该默守一成不变的设计风格,而应该跟随着时代和潮流的步伐不断进取,拓宽自己的视野,并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更新和突破自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出更丰富的设计意念,创造出更多化的作品。应该在设计风格逐渐趋向于多元化,不要在设计上侧重于个人主观感情的投射,爱从大自然入题,造就出具有大自然风尚的居家风格,bck体育官网入口随着将来的发展和现代潮流的趋势,现在则较偏爱西方现代设计意念,喜以简约主义的手法去处理。设计不只是艺术。进行纯艺术的创作,只求个人单一满足,属于个人化的行为,无需在乎旁人的指点;但设计不能崇拜个人主义,因为最终使用者仍是客户,因而在设计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客户的各种需要,又要切合使用者所需要,不可妄顾一已创作欲上的自我满足,而完全忽略客户的意见和要求,因为客户才是居室的使用者,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自己的需要,因此设计师只有在与客户沟通后才把想象出来的空间通过其专业的手法而落实下来。
因此,看来一个成功的设计方案,应该是美观现实用并重的。只有美感而欠缺实用性的设计,对设计师来说,可能已是称心之作,既切合设计追求美的目标,又能满足设计师一已的创作欲,但对于最终的使用者而言,只能带来悦人眼目的效果,从而因未充分考虑实用性而引起诸多不便,结果成为失败之作。
设计属性是由过往经验形成.曾经在多所设计公司任职,不少名师认为自己受到环境影响不少,从早期的古典风格到以国外设计师为主导的设计工作中,都是自己今天设计风格形成的原因,而且从早期认为应该提升屋主的生活水准,到今天诊断设计要与居住者的生活完全结合在一起,设计师们发现,为屋主所做的设计应该延伸到多年后的生活。主因是建筑物无法针对个人需求来调整,也因为国人对生活的要求改变,造成室内设计如此蓬勃发展,但是设计师如何让自己脱离装璜,真正走向设计。首先要培养对环境强烈的敏镜度,才能从各自经验归类出自己的风格;其次是将空间的优点焕化成自己的优点,也说是说,能将空间看成三度立体来设计时,就能完全掌握完成之后的协调度;最后要在理想与屋主需求中求得平衡点,和屋主做良性沟将,将视觉美感与生活完美结合。
如何处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是每个设计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众多认为:在设计前会与客户进行很深入的沟通了解他的性格、生活习惯。因为设计的最终结果是供客户使用所以设计中虽然有个人的风格,但一定要完全符合客户的个人喜好。与客户的关系是从认识到了解,最终成为朋友。而在设计办公室时,更是要了解这个公司从老板到员工的要求,还包括公司的内部结构、部门分配以及公司的整体形象。客户的特殊性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每个客户一定会有不同的要求。设计师所能做的就是将自己的设计概念详尽地解释给客户
听,与客户进行沟通,尽量在动工之前让客户了解我们的想法。因为设计很难直观地向客户解释清楚,所以好的设计师还有一个技能就是懂得表达。
客户知道他的风格一一追求淡雅而高级的格调,所以才去找他。客户和设计师,首先会在保持低调,平和这些理念上达成共识。一般那些富豪的居室都很低调,但质量上要求非常高。无论做谁的设计,都必须很认真。靠沟通,阐述,变通,找到合适的方法。不用太触目,但一定要够经典、够个性。
从事设计的人都很有自己的看法与意见,而且会有一种想努力完成某种事情的热情,讨厌站在时代的末端,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特质是具有心里透视的能力,如此设计师们方能清楚了解消费者的需要,然后满足需求。绝佳的设计应是配合建筑物施工期,共同考虑结构、环保、对外环境、建筑与室内的界面处理等关系所规划,工程程序安排与建材种类的配合不至于浪费人力、物资,在预算及时间内,搭配建筑物的工程,共同达成空间的精神,让使用者接收一个圆满的住宅空间。设计不单是一项空间美化的工作,它是一项掌握预算、工作时间、控制施工过程,然后以有效率、正确、准确的方式来执行的工作。综合来说,设计是一项结合了人文、艺术、历史、科技、预算、设备、灯光统合的工作。
从繁复的古典、强调造型的现代到简化的现在,发现想在合理的经费中完成屋主需要的空间,简化正是其中的关键,因为强调造型的物品通常比较昂贵,欲只有视觉效果,而简化却能让设计者还原设计的本质,藉由素材的真实面来表现。深入了解素材使设计更落实。在平面完成之后,紧接着便是材料选择,判断素材是否适合空间使用,要先从机能出发,也就是说,设计观念的架构要正确,才能在怡当的地方使用恰当的素材。要达到能游刃有余,最扎实的方法就是认清素材,清楚了解素标的特性,才能完全发挥素材的优点。
当设计师对某种素材特性不够了解时,就容易被施工单位牵着走,施工单位可能碍于施工方法复杂,而以各种理由设计者的设计图,造成整个空间完成度变低,如果能完全了解素材的优点时,设计师本身更容易发展出具创意的设计。以曾经流行一时的玻璃屋为例,由于台湾的玻璃屋技术不够完整,导致玻璃屋成了热的玻璃盒子、耗费能源多,又难清理、容易漏水,对客户来说,产生使用上的困难,最後便乏人问津,这便是对材料和环境不够了解之故,反观国外的玻璃屋设计,同时考虑自动清洁系统、防紫外线的设计,连卷帘都可以和玻璃屋结合在一起。唯有清楚素材的优缺点後,设计者才能避免使用不当的产品。以玻璃和盖房为例。在多年的设计生涯中,谭精忠设计师使用过不少玻璃与金属,从外墙、隔间到天花,这两类材料在他手中几乎无所不能。认为设计最值得骄傲的是,在有限的条件中创造空局无限价值才值得称许。因为使用最基本的素材完成的成就感最大。
在设计的同时设计者要很好的审视自己的设计态度。这样才能为自己的特有风格而设计。多数人认为设计师的职责在于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然而,空间与人的心灵有关,无关乎改造或发现,只有回归的问题,回到人的最深层。以为设计师工作是要担任引导的一方;而不论空间还是人,都有无限可能可以被挖掘,当人在庸碌的生活以后,开始想暮然回首,不论是在旅程里、旅程中途或是行旅末了,追求深刻的心里深处的家,是一个起点。拿穿衣做比喻,怎么穿质地都稳当妥切,才是最终的境界;如果质地不稳,便需要穿成某一种特色,形成某一种样式,好突显身份,却都不甘个人的本质。如果一个外在服饰简单的人,空间不会凌乱不堪才对,但其内心世界,又如何呢?空间要的是单纯却不是单调,就怕创造物表现简洁,但内心其实是单调,作品风格反变成掩饰内心空洞的手段。但如果内容物很深,那么是可以很有力量的。所以很多事物都只是在色的变化,追求稳当的质地,是因为要回归生命本质。刚从事设计之初,很多设计者发现自己常常为了某种感觉,而要影响生活中的很多细节,造成不方便,由此可见人的思想局限,因为我们以为有一种东西叫做美感,而大家只能看着这个美感,却不能用。这样设计者们将会经历了一连串的身心变化与设计生命的不同阶段。以往,要透过技术或规划来达到设计上的美感与要求,但设计里不会有美,因为是人做出来的东西,怎会有美感,只有一个人的框架和局限而已。而认为这里面只有恐惧,如尚且害怕不够,害怕作品不够突出吸引人,用了许多与空间气质不相符的物件,届时反扼杀了空间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认识拒绝任何精神的权威,做批判性的思考;提示人解放原本应是全然自由的心,在人生旅程中清楚的观照。
设计的目的是创造美好的生活空间,这个空间最终是供人居住的,在设计之中,实用和美观是同等重要的,而且往往是先考虑实用,再考虑造型。设计并不仅仅起到美化的作用,最终的目的是合理地利用空间。美化是设计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我们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考虑环境、空间等方面问题,完整地分配、布局。在这之后才进入美化的阶段。美化的理念也要根据客户的不同个案来进行调整。例如酒店是各色人等共处的场所,在设计上就要采取中庸之道,使进入这里的每个人都不会产生不舒适的感觉,要尽量利用每一个空间,使之能合理化地分割,然后按不同功能,配衬上合适的设备和装置,并加以美化、修饰,营造出与之调和的氛围。当然,美化的程度有深有浅,更有不同的风格,做得好不好就看设计师的功力了。设计没有固定的方程式。空间的处理手法是变化多端的。同一空间里存在不同的元素,互相影响。bck体育官网入口互相配合。即先要考虑实用。再研究造型。一个忧秀的设计师必须能找出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加以发挥。
建筑设计与装修设计是息息相关的,但二者有分别。设计者应该在未动工装修之前,按建筑物赋予的条件和客户的要求。先作出计划。计划包括空间分割、选用设备材料,把色彩、家具、灯具等等揉合成一个整体的方案。最后才把这个方案交给合适的装修单位去实现出来。其实建筑设计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并不仅仅是装修.它还包括了家具、装饰品的设计、摆放和搭配,这甚至可以具体到一个杯子。室内空间里每一个物件都是整体风格的一部分。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
美国广阔的国土、多变的自然地貌使其景观设计有着几乎天生的自然主义追求,奥姆斯特德及其追随者在一系列城市公园系统的规划设计中就倡导自然主义,反对追求庄严和清晰结构的古典主义。公园优美的自然式景观与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满足了回归自然的社会需求。然而,之后的美国景观建筑经过浮华虚饰的后维多利亚折衷主义式(TheLateVictorianEclecticLandscape)、城市美化运动和古典主义复兴的新古典主义等潮流变换,在数十年的风格摇摆中并没有走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自己的道路。
二次大战前后,在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理论和作品的影响下,美国的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在所谓的“哈佛革命”之后逐渐形成。现代主义对景观建筑学最积极的贡献并不在于新材料的运用,而是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现代景观建筑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赋予了景观建筑适用的理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正如“哈佛革命”三之的罗斯(JamesRose)所说的:“我们不能生活在画中,而作为一组画来设计的景观掠夺了我们活生生的生活区域的使用机会。”他最为关心的是空间的利用而不是规划中的图案或所谓的风景秩序。而加州学派的领导人物丘奇(ThomasChurch)的作品中真正鼓舞人心的也不是构成的秩序,而是自由的设计语言以及有设计本身、场地和雇主要求之间的精妙平衡。另一位现代景观设计大师埃克博(GarrettEckbo)则更为强调景观设计中的社会尺度,强调景观建筑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在他看来“如果设计只考虑美观,就是缺乏内在的社会合理性的奢侈品”。而作品最具几何秩序感的克雷(DanKiley)同样认为设计是生活本身的映射,对功能的追求才会产生线)。最能象征这一时期景观设计理念和环境关怀的景观建筑师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他的作品体现了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学进展的各个方面,包括设计的社会作用、对适应自然系统的强调,以及功能和过程对形式产生的重要性等等。他的一系列以自然作为戏剧化景观场所规划灵感来源的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不仅是优美的城市风景而且更是人们游憩的场所,从而成为城市中人性化的开放空间(图4)。20世纪60年代起,社会民主所带来的公众参与决策制度促进了美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变革,景观建筑设计也同样如此,而哈普林正是这一变革的直接拥护者和倡导者,正是哈普林使他的公司的设计程序适应了新的社会现实,通过讨论会和信息反馈等方式实现的公众参与设计使社会意愿得以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现代主义景观建筑设计通过对社会因素和功能的进一步强调,走上了与社会现实相同步的道路。
70年代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学教授麦克哈格(LanMcHarg)提出了将景观作为一个包括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强调了景观规划应该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麦克哈格称之为“千层饼模式”。其理论与方法赋予了景观建筑学以某种程度上的科学性质,景观规划成为可以经历种种客观分析和归纳的,有着清晰界定的学科。麦克哈格的研究范畴集中于大尺度的景观与环境规划上,但对于任何尺度的景观建筑实践而言,这都意味着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景观除了是一个美学系统以外还是一个生态系统,与那些只是艺术化的布置植物和地形的设计方法相比,更为周详的设计思想是环境伦理的观念。虽然在多元化的景观建筑实践探索中,其自然决定论的观念只是一种假设而己,但是当环境处于脆弱的临界状态的时候,麦克哈格及宾州学派的出现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作为景观建筑学意识形态基础的职业工作准绳的新生,其广阔的信息为景观设计者思维的潜在结构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于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师而言,生态伦理的观念告诉他们,除了人与人的社会联系之外,所有的人都天生地与地球的生态系统紧紧相联着。
当大尺度的景观规划转向理性的生态方法的同时,小尺度的景观建筑设计受到60年代以来的环境艺术的影晌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激励,对艺术与景观的联系问题做了大量新的探索。新一代景观建筑师彼得·沃克(PeterWalker)综合了极简主义、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创造了独特的极简主义景观。在其充满神秘感的景观设计作品中,沃克运用简单的形体、重复、几何化的结构将自然材料以一种脱离这些材料原初的自然结构的万式集合在一起,带来了一种新结构中产生新意味的视觉综合体验。大自然谜一般的特征,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被一种有着神秘氛围的艺术景象隐喻了出来,景观建筑在功能和美观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意味深长的艺术气质。而施瓦茨(MarthaSchwartz)景观设计作品则否定其材料的真实性,以戏谑代替了严肃.复杂代替了简单,现代主义景观中的呆板与理性被设计者抛却了。设计者以艺术的构思与形式表达了对景观新的理解:景观是一个人造或人工修饰的空间的集合,它是公共生活的基础和背景,是与生活相关的艺术品。后现代主义者以近乎怪诞的新颖材料和交错混杂的构成体系反映了后现代美国社会复杂和矛盾的社会现实,以多样的形象体现了社会价值的多源,表达了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给予言说权力的后现代主义的社会理想。在表现风格上,这些活跃的实验与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景观建筑有着相似之处,同样为视觉艺术所启发,同样强调几何圆形的运用而不是所谓的自然主义风格。但在这里,个人的想像力综合了现代主义完善的功能关怀,艺术的思索将现代景观中的社会要素视为创作的机会而不是制约,艺术在创造独特的景观环境上的作用重新确立和深化了,但此时的艺术是设计的激励,而不是先验的形式主宰。
经过一个世纪在艺术和科学两个方面的延伸与发展,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以其具有自身特征的社会性和生态性的尺度与传统园林划出了分水岭,在不断的拓展与变化中已经成为个多元多价值观的实践专业。然而,作为人类感知自然的媒介,景观建筑学的三个潜在关怀——美学、环境和社会,bck体育官网入口在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的发展中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相反,强调景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景观中社会公平的体现,强调景观中对人的精神愉悦的诉求越来越清晰地成为构成其价值体系的基石。从小尺度的庭院和街区花园到巨大尺度的国家公园,其实践中所关怀的价值也许侧重不同,但每一个优秀的设计都是以上三个价值方面的平衡与综合,而不仅仅是图案化的形式或者功能的简单满足。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城市建设和景观设计与实践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然而主管部门对综合的景观建筑学教育的漠视与杂乱而分立的景观建筑实践使我们在万花筒般的现实面前,无法确定我们是什么人或我们应该如何称呼我们自己,园林师、景观建筑师还是环境设计师?不断出现的浅薄形式化的、缺乏对人与环境真实关怀的武断的景观设计,深深反映出我国景观建筑学价值关怀的贫乏与苍白,在我们的景观建筑学依然充满困惑与混沌的时
我国古代传统建筑装饰美学有着明显的民族个性,它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崇尚自然、追求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性伦理哲学。建筑的艺术感染力取决于它综合运用建筑的艺术语言(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等)构成的意境,以引起人们的共鸣。装饰是建筑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建筑的风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建筑装饰,而建筑装饰是附加于构件上的一种艺术处理,它依附于建筑实体。所以,我们要从建筑装饰风格浅析建筑文化。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说到“每一个建筑都得个别设计,不仅和气候、地点有关,而同时当地的历史、人民及文化背景也都需要考虑。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地建筑仍各有独特风格的原因。”室内设计风格的形式,是不同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伤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特点。
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装饰设计的风格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流派的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在十几年建筑装饰工程的实践中,对不同的装饰内容,不同的地域和人文环境,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工程项目,在体现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同时,对主要表现的装饰内容的风格上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将风格的外在因素(民族特性、社会体制、生活方式、文化潮流、科技发展、风俗习惯、、气候物产、地理位置)和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个人或群体创作构思,其中包括创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艺术素质)相结合,从而赋予所设计装饰的内容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将体现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的各种风格(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自然风格、混合风格等)溶入我们所设计的具体装饰工程中去,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
我们国家传统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中常用的竹来说。千百年来,竹在中国的建筑装饰设计中随处可见,可以堪称为经典的装饰材料。凭借着其本身强壮的韧性和高强度的支撑能力,它被运用到了生活中从厨具到家具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日常使用的竹制的筷子,北京郊区特有的用竹木搭建的别墅区等。在装饰中,通过竹子与竹子间时疏时密的交错感,可以形成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之间一种非常通透别致的感觉。这种设计如果用到建筑设计上,将会使得空间显现的尤其敞亮。在这种曲径通幽的竹香中,常常会使得建筑设计一定程度上萦绕有我国佛教独有禅味气息。加之自古以来,竹子就是一种积极向上,勇攀高峰的代表,曾是历代迁客骚人笔下炙手可热的焦点。伴随着绿意盎然,加工方便的美好形象,近几年来,环保的人文内涵在竹子的应用上得到集中的体现,在世界各地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这种对于环境损害极小的材料无疑会更加受到消费者的热爱。
抛开建筑设计的用料,在建筑装饰设计本身的结构上,也常体现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例如深受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在建筑的设计布局上往往表现出对称分明,主次有别,尊卑有序的独树一帜的局面,而以老子为代表的无为的思想,则讲究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氛围,具体的外化表现在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的讲求自然和谐,保留缺憾,不刻意的追求与自然循规蹈矩的一面上,尤其是在京城独有的民居四合院中,在建筑设计中表现出具体构架与抽象思想空间变换,内外交融,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伴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上常偏向于简约的设计手法,将禅宗的思维纳入其中,强调简约而不简单,在色彩的表象上以沉静色彩为主,让人们在平时建筑设计的影响下,吸收了以往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接受中国文化中有关人生冥想的思想精髓,通过悟境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解脱与释放。
在现代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中常看到的门窗设计中,传统的图案占据了相当醒目的位置,仔细观察其中的图案不难发现,这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实质上是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变化,只不过为了与现代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相匹配,才特意简化表达而已。这些被演绎过无数次的符号,虽然经过简化,但其在含义的表达上却没有丝毫的缺失。比如,门窗上遍布的莲、鱼和梅花鹿、蝙蝠造型,在充分运用象征意义的假借的同时,含蓄的表达了年年有余,福禄丰登的含义。这些象征性的符号都寄托了我国劳动人民对于平安幸福的美好祝愿,这也是现代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中在特殊环境下赋予建筑于灵魂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中,颜色的搭配也是彰显出人文内涵的重要表现方式。比如,2010年在我国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场馆的建设,就选择了中国人心中传统的红色作为主色调。红色向来是中国人喜爱的颜色,它不仅代表着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牺牲的无数先烈,也显示出中国人心中那份红红火火,更深层次的文化寓意,相信每一个莅临过世博会中国馆的顾客都会感受到东道主那一份浓浓的欢迎气息。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红之外,通过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中其他颜色的搭配组合,也时时刻刻的对外传播着中国的文化,就拿装饰中的青花瓷来讲,白色与靛青的完美融合,给人一种朴素,静美的感觉。优雅巧妙的表达出中国文化中谦虚,内敛的内涵。
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装饰设计的风格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流派的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
风格与文化的探索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说到“每一个建筑都得个别设计,不仅和气候、地点有关,而同时当地的历史、人民及文化背景也都需要考虑。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地建筑仍各有独特风格的原因”。室内设计风格的形式,是不同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伤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特点。
将风格的外在因素(民族特性、社会体制、生活方式、文化潮流、科技发展、风俗习惯、、气候物产、地理位置)和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个人或群体创作构思,其中包括创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艺术素质)相结合,从而赋予所设计装饰的内容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将体现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的各种风格(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自然风格、混合风格等)溶入我们所设计的具体装饰工程中去,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与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的,还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追踪时代和尊重历史,就其社会发展的本质讲是有机统一的。
“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地域文化”正在兴起,设计师在传统与现在之间思索,使得传统风格中的文化得以提炼,也开始提倡和重视绿色装饰设计,让装饰设计“可持续发展”下去。
[1]阎日松 对中国建筑设计审美思潮的思考[J] 山西建筑2007(1)
建筑设计是以人工环境为对象的设计活动,具体而言可以分为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建筑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要求,从而对人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及工作环境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改造,达到使用功能的必需条件和视觉环境的美好享受,建筑设计可以提高空间的生理、心理环境质量。建筑设计风格,则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者一个人的建筑设计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的内涵,从这一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积极或消极地转而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
1)建筑设计风格属建筑设计的精神功能范畴,建筑设计史中不同艺术风格的产生、发展和变换,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并且往往与相关的空间造型设计的风格紧密结合,甚至与其他门类的艺术(绘画、音乐)和文学的风格息息相关,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共同发展形成了人类文明的艺术史。建筑设计风格通常是与某一地域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融入设计者个性心理体验,形成风格的外在和内在因素;然而,风格与上述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动态的、变化的、流动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风格在突破自身局限、寻求各自发展道路的同时又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形成逐渐螺旋上升的生长轨迹。
2)纵观中外建筑设计史,各种设计风格层出不穷,无论是各地独具特色的传统风格,抑或放之四海皆准的现代风格,还是力求精神变革的后现代风格……你方唱罢我登场,令人目不暇接。作为设计者,对于建筑设计风格的清晰认识却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设计风格细分的定位研究缺失,建筑设计实践上艺术效果自然就会大打折;并不罕见的是提到中式,有人会忽略汉唐风格与明清风格之间的差异,论及欧风,也有人会无视南北欧之间的不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当务之急是解决建筑设计风格定位的问题———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我们有必要从更加系统的角度认识建筑设计风格体系,理清建筑设计风格中的内在因素与文化脉络,从而更好地为设计创作服务,推动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设计来源于人类生活,建筑设计风格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建筑设计风格,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特点社会文化逐步积淀,最终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地理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同时融入设计者的创作构思综合而成。所以每种典型的建筑设计风格都强烈反映地域特色与时代文化。传统建筑设计风格理论,往往主要以历史时期的划分作为风格分类的主要脉络,同时对于地域文化因素进行辅助说明,形成近乎一维(时间或历史)的建筑设计风格认识。更进一步,中国的前辈建筑教育家梁思成曾按照“古”“今”“中”“外”四种特征,把设计分为四个档次———以“中而今”为上,次之“西而今”,再次“中而古”,以“西而古”为下;这种划分方法综合时空两种因素,清晰明了而长期为业内共识;显然,“古”与“今”为时间(历史)维度,“中”与“外”则为空间(地域)维度,对于建筑设计风格的认识无疑向前进了一步。系统认识建筑设计风格,不能一味的着眼于多变的形式,而应更多分析建筑设计风格背后的地域因素与时代因素,形成既有整体又有局部的系统性建筑设计风格认识。不妨将时间与空间作为建筑设计的风格认识的基本维度。同时,由于技术不断进步,表现手法日渐更新,加之设计者力图表现某种社会文化特征的尺度不同,显然不同的设计作品的社会文化特征典型程度也有所不同,我们不妨将这种风格明显性称其为纯度,显然,时间(历史),空间(地域)与纯度基本构成我们认识建筑设计风格的三个基本认识维度;藉此我们不仅能系统地认识风格体系,而且能为设计实践提供可遵循的理论指导。
空间(地域)维———人类文化有很强的地域联系(连续及差别),建筑设计风格也是如此,这种地域之间的联系构成建筑设计风格细分研究基础与基本认识维度。例如从地域角度研究:东亚—中国—华南—岭南的风格序列,从中探寻文化脉络与文化发展走向。不难看出,空间(地域)维度的连续性使其分布在风格系统的圆周之上,颇似简化的地理时区划分。
时间(历史)维———由于社会生活因素的变化,不同地域的建筑设计风格不断变化发展,依照自己的规律不断前行,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建筑设计风格的历史延续性,比如就中原地区而言,由于社会生活的延续性,建筑设计风格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的变化轨迹。显然,时间(历史)维由于其单向性使其呈直线与空间(地域)维平面正交。
纯度维———建筑设计风格系以特定某一地域某一时代的风格为典型蓝本(最纯粹的设计风格),比如明清苏式小木作风格,继而由于表现手法不同产生此风格特征明显程度不同的建筑设计作品,可视为风格纯度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既与技术手段进步有关(比如以不锈钢代替木质的中式冰纹屏风),也与设计表现手法的突破有关(比如突破传统设计构图的对称性限制)。不难理解,通常所谓“现代中式”的“现代”是一个纯度的概念,而非时间(历史)的概念。显然,对于特定地域及历史时期的风格,设计作品的创造性和设计师的水平更多体现在对于既有风格纯度的把握上,比如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比之十分明清苏式风格设计,设计五成的明清苏式风格设计更难把握,也更有创造性和挑战性。至于通常所谓“现代风格”,因为简单几何形体为母题进行设计,这种风格实际上贯穿于整个建筑设计史中,几乎超越地域和时间界限,可以理解为不随时空变化而变化的风格,或者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简约主义风格,所以此“现代”其实也非“时间(历史)”概念,而是“纯度”概念,在建筑设计风格系中,“现代风格”几乎与时间轴重合。
按照上述分析,建筑设计风格系为规则的柱状空间,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特征几何面深入认识其空间秩序,时间秩序与纯度秩序。其中,同空间(地域)面表现为过时间轴的半平面,此面上所有设计风格的地域特征相同,而时代特征和纯度特征(明显程度)则各不相同;同时间(历史)面表现为系列的水平圆形平面,此面上所有设计风格所处时代相同,而地域特征和纯度特征(明显程度)则各不相同;同纯度面表现为系列同心圆柱面,此面上所有设计风格纯度特征(明显程度)相同,而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则各不相同。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这就使得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生活,而且也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然而居住建筑是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它不仅能够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而且也能够满足人类的精神追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居住文化的选择。本文主要研究从“物质的”住宅向“文化的”住宅转变,对“本土化”中的“文化”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就是指在进行现代建筑设计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地域特征,从而使得现代建筑更加富有地域特色。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的时期现代建筑要有不同的风格。现代建筑的设计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现代建筑要从技术、材料、功能来与周围的环境进行融合。现代建筑师要对本土的文化进行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建筑风格的设计,这就使得现代建筑不仅具有本土文化,而且更加具有时代的气息。
从概念上来看,“本土化”与“地域化和本地化”更加接近。现代建筑设计“本土化”就是指现代建筑的设计要与当地的自然和社会人文环境相契合,从而使得现代建筑更加富有地域色彩。现代建筑设计“本土化”是一个动态的主观的操作过程,建筑师要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和实践体验,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操作方法对特定的地域范围进行建筑。除此之外,要使得现代建筑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中,表现出建筑设计中的思想、文化、意思和精神,从而使得现代建筑更加具有人文气息。现代建筑设计“本土化”包括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物质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是指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地理环境。然而“人文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已经存在的、有人类操作痕迹的物质环境,比如:人工绿化和植被等。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包括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等内容;精神文化主要包括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内容。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也是本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所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离开了民族的传统特征,这就使得建筑失去了它存在的土壤。然而现代文化是工业社会以来新产生的文化。现代文化在一个民族文化中所占的比重,标志着这个民族的发展水平。现代文化产生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又与之并存。每个民族的文化中既有传统的成分,又有现代的成分。现代建筑要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为基础,这样不仅可以展现本土文化,而且又可以使得现代建筑更加丰富。
环境一般包括历史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不仅是现代建筑创作灵感的基础,而且也是制约现代设计的条件。在确定建筑方案之前,要清楚的了解现代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的前提。在1970年以前,密斯风格曾经风靡一时,密斯风格的建筑满足了工业社会的需要,适应工业社会的速度。然而现在密斯风格的建筑却不能引领建筑行业。现代建筑开始重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建设,现代建筑更加注重与历史、自然和社会等的关系,从而使得现代建筑更加具有本土化。
由于东西方建筑的客观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现代建筑要以传统文化和国家的性质为基础。格雷夫斯和安藤忠雄的作品存在一定的差异,格雷夫斯的现代建筑以传统的文化为基础,与此同时要不断吸取现代元素,从而使得现代建筑不仅具有现代气息,而且也具有本土文化。格雷夫斯的代表作是“休曼纳大厦”,该建筑既具有近代建筑的色彩,又吸收了西方文化的哲学思想。然而安藤忠雄的作品更加追求时代性,它的代表作“光之教堂”,追求构造的空间感,并且结合日本本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的现代建筑。两位建筑都是结合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国家的性质,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现代建筑。
“横向”主要是指各地的习俗、地方的建筑方式,在现代建筑中就地取材,采用传统的手法,使得现代建筑更加具有传统文化的色彩。然而“纵向”是指以历史传统的观念来考虑建筑的整体设计。现代建筑更加注重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建筑。现代建筑不仅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而且也要不断创新,从而使得现代建筑的设计风格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不仅关注现代建筑的整体设计,而且也更加关注与现代建筑相关的环境。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现代建筑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最初的西方建筑中由于缺乏“人情”,从而产生了“冰冷建筑”。中国建筑不仅结合了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的经验,而且也考虑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这就使得中国建筑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的元素,从而促进现代建筑的不断发展。现代建筑不仅要注重人情,而且也要注重文化气息,从而使得现代建筑能够满足人的情感需求与人的真实需求,从而使得工业文明与传统文化相平衡成为中国本土建筑特色的必由之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建筑的风格主要以简洁明朗、艺术效果、纯净的几何构图、新技术对新材料的精确运用以及民族色彩为主,然而近几年,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的变化,这就使得现代建筑设计向着回归自然、整体艺术、高度民族以及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现代建筑的设计风格不是过分的追求时代性,而是要以传统的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的气息,从而促进现代建筑的不断发展。现代建筑的设计不再局限于狭义的设计理念中,而是要从广义的设计理念中去进行现代建筑的设计,从而使得现代建筑的设计更加具有本土文化。
[1]姚美康.新时期建筑设计风格多元化的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09(3).
[2]牟婷.原国民政府主席官邸的建筑设计风格分析[J].艺术百家,2012(1).
世界是一个多姿的舞台,因为各国有着自己的特色文化,表现出了自己不同的魅力。于是各个国家的政治、文化、思想等就成了世界舞台上最曼妙的舞者。随着世界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心理也出现了不断的变化,园林同其他所有的文化一样也是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当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从园林建筑上来讲,现代园林建筑风格与传统建筑风格相比,现代园林建筑更加“明快”,更加注重时尚性。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文化,这种文化体现在当代人的思想中,体现在当代人的穿衣打扮上,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所以,园林建筑风格的变化是受不同时代的影响,根据不同时代的思想文化进行着相应的变化。
在我国传统的园林建筑风格中受传统文化谦虚、隐忍等思想的影响,注重的是建筑的“婉约”性,建筑设计风格上非常隐蔽,一眼望去不会把整个庭院看全。也因为传统园林很多都是仅作为游戏、小憩或单纯赏美的,建筑上比较细腻,一般都是木架结构。传统的建筑,屋顶以及立面形式比较多,并且内涵丰富,圆形、扇形、月形、半圆形、十二角形、六角形等,变化形式多样。现在,我国园林建筑,由于现代化建造技术的升级,混凝土的广泛运用,建筑形式上更重视灵活、简单、不拘一格,有很强的时代感、时尚感。例如现在的小亭子,不会像传统的亭子翼角起翘,而是造型不定、灵活多变,造型更加活泼。
空间布局的变化是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建筑上的一大重要变化。在人民传统的建筑思维上,没有把空间重合在一幢楼上的想法,或是当时还没有能力让一系列的空间都覆盖到一幢建筑之中。传统园林建筑上的空间设计比较的简单,园林建筑都比较矮,布局上就把不同用途的空间分开,所以,每个单体的建筑都有自己的名字,像亭子、楼、堂、廊轩等。现在的建筑早已不再这样的区分了,当然也是由于现在人口的增加、布局的减少。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土地使用面积的减少,还有越来越重视改善生态环境的现状,现在的园林建筑中非常的注重对空间的有效利用。现在的公园已经不是过去只有达官贵人才能游玩赏景的地方了,它已经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供普通民众休息、娱乐的场所了。所以,公园数量的增加,也就说明,公园的总体面积是不断的增加的。这就需要在建筑上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能够为民众提供休息、娱乐的宽敞场所;不浪费土地,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
传统的园林建筑一般都是采用木头来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因为用木材建造梁柱式的结构,会形成比较有弹性的框架,这样构造的优点是抗震性非常的强。但缺点就是木材时间久了,被风吹雨淋很容易失去安全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行业在材料上的创新,已经很少使用木头,或已经不用木头来作为材料了。现代的园林建筑中经常用的是混凝土、玻璃、塑料、面砖等新型材料,在安全性能方面得到了增强,这是从我国园林建筑变化上来讲的。从世界看,同样,现代的建筑风格比以前的建筑风格更加的简单、明了,更加的注重对空间的合理利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也是不断的增加,对园林建筑上的需要,不仅仅是满足于观赏和小憩,更强调的是文化上的价值、时尚感和美感。有的园林建筑甚至成为一个地方的标志。在建筑风格的设计领域,比较受欢迎的是简单、明了的设计方案,且是用现代元素的手法来进行处理的。在建筑风格的设计上,人们更注重空间的合理分配,更加重视材料和颜色方面,因为,在材料和颜色上如果搭配的好,就能给建筑整体加分。从传统的古典型到现在的简约型、大气型,经历了中间时代的变化、人文思想的变化,所以,建筑是一种文化气息很浓厚的艺术。但是不管是传统上的园林建筑也好,还是在现代化的园林建筑中也好,经费问题都是不能够忽略的。现在的建筑设计上,更加的节约化、科学化,很多建筑中用的材料不会非常的昂贵,但是视觉效果会非常的好。
我们会发现在现代园林建筑的外墙上经常能见到采用大面积的镜面玻璃来作为幕墙,这种风格,一是能够产生强烈的现代感,再就是能够取得很好的镜面效果,很好的运用了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借景这一手法。所以,虽然现在的园林建筑风格与传统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现在的园林建筑有很多的地方还是借鉴了传统设计。不仅在园林建筑风格上吸取了传统建筑的智慧,在大型的体育馆、会展厅等地方也是经常会见到这样的设计,像这种建筑对空间的需求大,楼面大梁采用大跨度结构,会显得气势宏大,并且能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优秀的现代园林建筑,不仅能体现出我国古老的文化,也能体现出时代感。
现代园林建筑的发展趋势,就是简单化、明了化、节约化、时尚化,现代的园林建筑传承了传统园林建筑中的文化与智慧,且朝着更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的方向发展。现代的园林建筑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是更加的注重实用性,并将实用性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也更加注重社会性,把园林设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保证人们对于园林参观,游玩的基本享受权。
[1] 姚时章,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J].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06).
[2] 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J].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08).
西班牙建筑师高迪的建筑风格在建筑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巴塞罗那的精彩,很大一部分在于高迪为他抹上的独特艺术色彩,看过高迪的建筑,很少不为他的设计而惊叹,他是蜚声世界的建筑“怪才”,高迪的建筑的风格是在他的建筑艺术实践中慢慢形成的,他将东方风格、新哥特主义以及现代主义、自然主义等诸多元素和谐而又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创造出极具震撼力的近乎怪诞的个人独特风格,我们将他个人这种风格称之为“高迪建筑风格”。
高迪这位建筑大师在设计建造建筑时,将自然与技术完美结合,从视觉艺术的自由和严谨的几何、力学两个方面去建造充满艺术感的建筑,能将感性和理性如此完美结合,真是令人折服。
色彩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在包括建筑在内的设计构成诸多要素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具有鲜明性、认知性、真实性、感情性、与审美性的功能。是视觉反映最敏感的因素。一件设计作品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色彩运用的好坏。美的色彩具有美化的装饰效果,能影响人的感觉、直觉、联想、感情等,并产生特定的心理作用,激发共鸣,产生吸引力。色彩的持久影响会改变人们的思维注意力。
在服装上的具体表现形式建筑和服装作为姐妹艺术,有着太多的共同点,他们共同为人服务,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艺术广泛交融的今天,将高迪建筑风格引入服装设计领域,或许可以在服装设计中迸发令人兴奋的新碰撞点。
1.曲线惊叹于上帝造物精湛的手艺,人体本身就有着优美的曲线,舒缓而自然,服装作为贴合人体的覆盖物,塑造出自然流淌的曲线则更加能烘托出人体的美。从左至右曲线的应用各有不同,前者依人体之势利用曲线夸张放大人体曲线,宛若一条流淌的河流;中者运用看似不经意的不规则曲线,使服装平添许多趣味和美感;后者则用面料折叠产生的曲线来增加裙子的体积感和存在感,装饰效果呼之欲出。曲线本身有着无限种可能,从而引发无数种造型方式。
2.几何形体几何形体在服装中的应用往往会带来夸张地视觉效果,令人过目不忘,使服装添加浓郁的戏剧性和符号性。同时几何形体也可以极大程度的丰富服装的层次和深度,扩展人们的想象空间。通过空间中形体的镜像、拉伸、旋转等创作手段,达到象征与隐喻的目的。一件好的艺术作品,除了需要给观者留下视觉的冲击,还必须具有发人联想的张力,这种张力,可以通过几何形体的纵向与横向的不断变化而延伸和扩展。
1.同种色系的运用色彩是有生命的,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由色彩带来的进而转化为激情和灵感的事物。我们通过对同种色系的运用可以更好的保持作品的整体性与系列感。同时,结合对比例的良好拿捏可以使作品更具和谐的美感。达到一种值得长久品味与联想的效果。
2.对比色的运用对丰富的色彩的运用,可以结合对比色的冲突性,从而使服装达到一种视觉的冲击力。另外,对比色的运用也是结合了色彩的文化属性并通过作用于一种人们的长期积累的主客观思想因素,起到表现设计主题与理念的目的。浓烈的对比色往往伴随着强烈的灵感闪现,猛烈的文化冲突等等主题。同时,也是有着一种情绪和文化暗示。
建筑与人是密不可分,相互关联的。人类生活及意识形态决定了建筑的意义。建筑设计反映着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形态。简单的讲,建筑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以下是笔者对建筑设计风格及其发展方向做出的论述,愿与读者共同探讨:
一、建筑设计的概念及意义 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 )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 。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
建筑设计不应该是盲目组织和不加思考的砌筑,建筑师们应当在形成作品前充分考虑社会环境、经济、政治、人文以及美学各方面的因素,依据建筑设计原理及方法,从而对作品进行系统分析,使建筑不仅能够满足现阶段人们的使用要求,而且能够丰富我们所赖以生活的社会与环境
二、建筑设计的方法建筑设计的最基本的过程是一个“由简至繁,由繁至简”的推敲过程。建筑设计的方法主要分为六种:(1)平面功能(流线)综合法,这六种方法,其中最后一种方法是以上五种方法的综合。三、建筑设计风格
美国广阔的国土、多变的自然地貌使其景观设计有着几乎天生的自然主义追求,奥姆斯特德及其追随者在一系列城市公园系统的规划设计中就倡导自然主义,反对追求庄严和清晰结构的古典主义。公园优美的自然式景观与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满足了回归自然的社会需求。然而,之后的美国景观建筑经过浮华虚饰的后维多利亚折衷主义式、城市美化运动和古典主义复兴的新古典主义等潮流变换,在数十年的风格摇摆中并没有走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自己的道路。
二次大战前后,在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理论和作品的影响下,美国的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在所谓的“哈佛革命”之后逐渐形成。现代主义对景观建筑学最积极的贡献并不在于新材料的运用,而是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现代景观建筑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赋予了景观建筑适用的理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现代主义景观建筑设计通过对社会因素和功能的进一步强调,走上了与社会现实相同步的道路
70年代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学教授麦克哈格(LanMcHarg)提出了将景观作为一个包括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强调了景观规划应该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对于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师而言,生态伦理的观念告诉他们,除了人与人的社会联系之外,所有的人都天生地与地球的生态系统紧紧相联着。
当大尺度的景观规划转向理性的生态方法的同时,小尺度的景观建筑设计受到60年代以来的环境艺术的影晌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激励,对艺术与景观的联系问题做了大量新的探索。景观是一个人造或人工修饰的空间的集合,它是公共生活的基础和背景,是与生活相关的艺术品。后现代主义者以近乎怪诞的新颖材料和交错混杂的构成体系反映了后现代美国社会复杂和矛盾的社会现实,以多样的形象体现了社会价值的多源,表达了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给予言说权力的后现代主义的社会理想。在表现风格上,这些活跃的实验与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景观建筑有着相似之处,同样为视觉艺术所启发,同样强调几何圆形的运用而不是所谓的自然主义风格。但在这里,个人的想像力综合了现代主义完善的功能关怀,艺术的思索将现代景观中的社会要素视为创作的机会而不是制约,艺术在创造独特的景观环境上的作用重新确立和深化了,但此时的艺术是设计的激励,而不是先验的形式主宰。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运用高新科技,探索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按照国际社会所承认的原则进行设计。(1) 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2) 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3)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温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征求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4)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5)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6)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损害,避免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以及建材的浪费;
目前大量已有的住宅均以砖混结构为主,这种建筑结构体系有很多的缺点如抗震性能差,总高度受到施工限制,机械化程度难以提高,作业量大,施工质量难以保证。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有利于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提高了住宅的抗震性能,并可以为住户提供自由分割的空间,丰富住宅的立面造型,使用面积系数也可提高自重,比砖混结构的轻,单位面积造价与砖混结构持平,由此可见,框架结构是住宅在承重结构体系上的一大发展.
据统计,人们对住宅极为迫切的要求就是提高住宅的耐久性,现在超耐久型混凝土的研究正在兴起,在不远的将来有望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达到几百年以至上千年,当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就可以采用超耐久型混凝土从而大大的提高住宅的耐久性,实现我们拥有超耐久型住宅的梦想,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住宅建筑中时空的延续性,就是要求在住宅创作中,在遵循自然因素的前提下,从传统居住形态中汲养分,提取要素,结合当代住宅科技特点和居住需求,创建的再现建筑地域空间文化特点,以寻求住宅建筑的个性表达。这种延续形式的传统居民范式中的要素运用现代建筑语言创新的再现,其再现可以给传统居住形式一个延续和生存的空间,并使之与时代同步与传统居住文明相辅相成。
“以人为本”的住宅建筑,时空的延续性使其具有了某种低于建筑空间文化的特质,实现了抵御建筑空间文化创新的再现,丰富了当前颇为雷同的居住模式。然而,仅有时空的延续性,并不能符合现代人的要求。为此,还必须考虑其时空的全面性。在完成了人性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合理结合之后,需将适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人类自身生活方式的一些必要因素考虑到其中,主要包括住宅建筑的舒适性,适应性,生态性等等。
形式构成的一致性。建筑与服装同属一门艺术,其设计手法均由平面二维向立体空间过渡。虽然服装与建筑都有一定的空间性质,但是他们同样遵守着平面审美的基本法则。建筑与服装的材质和技术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一种造型艺术,它们的审美原则是一样的,都是通过点、线、面的组合来激发人的美。点是较小的形式单元,它代表着几何结构和位置,它不依赖于方向,大小,形状和面积,这只是一条直线的开始和结束,是两条直线相交的地方。从服装设计的观点来看,点状要素的变化更为多样,它是微小的可视化要素,具有空间定位的特性,是服装造型的基础要素。在服装造型中,明显、密集的部位可以看作是“点”,在衣服上表现为口袋、纽扣、配饰或印花,在建筑中,它是一种装饰元素,给建筑带来了不同的光亮。
参考建筑设计中线条作用在服装上的效果。从几何观点来看,这条线就是一个点的轨道。从几何学的角度来看,一条线条只表示地点和长度,而非宽度与厚度,然而,在模型设计中,线条有一定的位置、长、宽、方向、外形特征。从形态上看,它包括直线、曲线,这些线条既能表现动态,又能表现静止,在不同的空间形态中表现出不同的效果。服装的造型是由线条和线条结合各种特征构成的复杂、简单的外在形态,线条不但能构成服装的多种形态,还能起到装饰与分割的作用,比如用线条来强调比例、平衡、节奏等,其次,合理运用剪裁线条、褶皱线条、装饰线条来组织不同层次的线条,能提高服装的层次。在建筑设计中,线条起到了明确的导向作用,建筑的轮廓框架、支柱、横梁都是建筑内部的直线要素,它们使得建筑的轮廓更加清晰,从而加强了建筑的立体效果,也加强了建筑的视觉效果。在几何图形中,只有宽和长,不存在厚度,这是一条平行的直线运动,它还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平面的部分,是一个二维的单元。建筑物的表面一般是由多个点的多个方向运动或直线交叉而成。服装的前片、后片等一般被看作是几个大的几何面,它们按照图案的形状结合起来,就可以构成一个大的轮廓,再按照衣服的功能和装饰品来划分。总之,建筑可以根据地面的布置,改变其外在的外形,让其充满了变化和紧张感,从而创造出各种不同的视觉效果。无论是服装设计,还是建筑设计,都体现了点、线、面三者的统一。
建筑与人体的空间。建筑空间被划分成内外两部分,但在一定的情况下,内外空间的界线看起来并不明显,通常,室内和室外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屋顶。一般情况下,室内空间的大小主要由空间的功能需求决定,但是某些特定的建筑,其内部空间的容积往往远远超过了功能需求,比如,教堂、纪念碑或者某些大型的公众建筑物。从功能上来说,人民大会堂需要容纳数千名观众,而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则需要宏伟、宽敞、大气的空间。“建筑风格”是一种流行的服装设计,设计以人体为起点,运用抽象等方法进行不断的变换,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结构,这一样式的建筑外形与大楼的外观相似,因此得名,最近几年,建筑与服装的界线逐渐模糊,成为两者的交汇点和概念。扎哈曾经说过:“艺术,建筑和时尚是流动的,他们可以互相配合,互相影响,但是他们却是完全不同的。”当今的时尚设计师和建筑师有着很多共同的词语和类似的建造技巧。为了寻找一种新的流行和裁剪技术,很多服装设计师正在试图利用建筑物上的坚硬材质来达到日益复杂的形状。